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时间:2022-05-09 05:15:51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摘要:随着历史沿革和业务范围的变化,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不再单一,而且成因复杂,相比之下信贷风险管理还不完善,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予以改进。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35-02

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主体业务发展及现状

农发行自1994年组建以来,经历了业务、实现自营、业务萎缩、综合支农四个阶段。农发行成立初期主要开展综合性的农业政策性业务,后经过业务划转成为“粮食银行”,即经营纯政策性业务,从2004年以后逐步发展为“一体两翼”的业务格局,即以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为两翼,加大了支农力度。目前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可以分为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业务是指执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粮棉宏观调控任务,或支持粮棉油收购顺利进行,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而发放的贷款;准政策性业务是指粮棉油收购和调销业务,主要解决农民卖粮卖棉难问题,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但是政府不承担补贴;商业性业务是指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贷款,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城镇建设贷款等,此类贷款与商业银行没有本质区别。

二、信贷风险类型及成因

(一)信贷风险类型

1.政策性风险。是农发行政策性业务的主要风险。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是根据国家政策或计划发放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虽然最终形成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实际是由国家政策原因造成的。

2.企业经营风险。粮棉市场化改革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直接关系着农发行信贷资金安全。改制后的企业并未形成与市场接轨的经营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转嫁到农发行。

3.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基本相似,农发行的操作风险主要由银行贷款决策风险、资本风险、管理风险和员工违规操作风险等构成。

4.流动性风险。农发行的政策性储备贷款一般为短期贷款,但是只要有储备物资对应,可以无限次展期,因此实际贷款期限都是一年以上的。另外因历史客观原因,农发行在经营中产生了大量财务挂账贷款,导致流动性比较差。

5.道德风险。农发行同样也存在贷款企业不守信用和银行内部员工违反职业道德和操作规程的问题,尤其近几年商业性业务发展迅速,道德风险相对突出。除此以外,农发行还要面对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即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不及时筹措到位利费补贴,使银行产生信贷风险。

(二)信贷风险成因

1.补贴不到位。以粮食收购为例,价格的确定权在政府,按“谁出政策、谁负责、谁消化”的要求,托市收购的损失应由财政弥补,但补偿政策不完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形成了巨额政策性亏损挂帐。

2.资产运营高风险。自有资本严重不足,资本金不仅没有随贷款规模的增加而得到补充,甚至连初期规定的注册资金也未能全部到位,一直处于超资本经营能力的高风险运营状态。

3.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保障依赖于政府信用,大都以信用贷款方式发放,没有第二还款来源,加大了信贷风险。

4.外部经营环境较差。政策性银行法律法规未出台,经营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农发行的经营宗旨是保本微利,业务相对单一,国家应适度减免相关的税收,以减轻经营包袱。

5.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落后。职能部门再监督力度不够,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6.治理机制不健全。行政色彩浓厚,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风险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和发展观念淡薄,机体运行效率低,缺乏活力和动力,整体优势不强。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战略政出多门

信贷风险战略应将业务发展战略、贷款业务运作和自身风险管理相互联系起来,为具体的授信活动建立风险管理目标。目前农发行有关信贷风险战略文件由多个部门分别制定,而具体信贷产品和年度信贷工作指导由客户部制定。业务风险控制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不同部门制定的信贷风险战略相关内容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二)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客户部、信贷管理部和风险管理部等既是政策和制度的制订者,也是执行者和监控者,弱化了这些部门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执行政策的一致性,导致职责不清和潜在的低效率。在组织架构中,信贷风险管理缺乏垂直报告和管理,无法保证分支机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三)风险管理环节不衔接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各种要素,如评级、统一授信、抵(质)押物管理等如何有效运用到贷款基本操作流程中去,以及贷款审批、监控、不良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如何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系统偏重于对商业性客户的评级,用于政策性客户时往往需要人为地上调信用等级或降低信贷准入门槛。

(四)风险监测手段落后

对管理层的监控报告侧重于不良贷款的指标分析,贷款信用和质量的分析依靠经验判断而非指标分析。虽己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一些基本指标,但未设置触发点作为日常持续监控过程中识别和揭示潜在风险的信号。目前采用不良贷款下降额和不良贷款率作为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考核,不足以给予充分的指引和明确的激励。

四、措施和建议

(一)规范治理结构

这是银行成功运作并有效防控风险的基本前提,也是必要条件。目前农发行实行总行一级法人制,系统内垂直领导,以此为依托,构建四层信贷管理组织机构。按审贷分离和集体决策的原则,分设客户部门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同时将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资产保全委员会整合为信贷审批会委员会,达到精简机构和政令统一的目的。

(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政策性银行一般以国家信用为保证,服务于弱质产业和弱质项目,利率一般也低于商业银行,所以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利益补偿机制帮助政策性银行消化风险,保证保本微利。在资金来源上,政府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资本金。

(三)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

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处理等系统。要根据自身的贷款对象、相关政策、经营特点等研究开发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借款人财务报表分析法、专家意见调查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风险识别方法;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测量、分析和量化风险;针对各类风险,采取预防、回避、分散、抑制、转移等手段来降低贷款风险。

(四)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

政策性银行由国家出资创立,风险防范动力相对不足,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会增加风险。内控制度的内容大体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人员素质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务分离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都是先立法、后运作,都有针对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专门颁布的法规,可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政策性银行依法经营、依法加强风险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文献:

[1]赵东海,2007:《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硕士论文),首都经贸大学。

[2]王云,2008:《农业政策性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合作经济与科技》第5期。

上一篇:对增强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金融监管者的社会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