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09 04:21:2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综述

摘 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而探究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形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家课教学策略思想,并通过它的应用,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总结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教学策略 综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要求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以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能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对教学进行精神的设计,采用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理论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三是某些社会思潮的干扰;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与学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五是现代信息传播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大于课堂教学;六是教师的理论准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②

丁俊萍认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更多地考虑与理论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特点。③

颜娟认为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以及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④

(二)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刘书林认为只有研究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易懂,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⑤

熊晓红提出,“两课”教育应从单一、封闭、浅性的教学模式向深层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⑥

张雷声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⑦

顾海良认为只有以教学对象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为主体,来确定“两课”教育教学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才能够真正地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⑧

颜娟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⑨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针对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李新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加大经费投入;改革完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效性;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⑩

彭江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调整调和设置,建立合理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综合立体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考评机制;开拓多渠道教育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1}

(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对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祖嘉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把实践教学法分为社会服务、参加劳动、社会考察。{12}鲁洁先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13}李宇飞认为,实践教学可分课堂模拟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14}

黄焕初指出,以实践为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以社会为课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15}

池卫东、张红霞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三观”教育;三是感恩教育;四是诚信教育;五是吃苦耐劳教育;六是挫折教育;七是职业道德教育。{16}

另外,张吉雄、李晓衡、谢四平、伍人、白玲等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过研究。实践教学实践步骤可分为:前期准入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等。{17}

上述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些研究并没有立足于教育理论的基础,很多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或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反思。

第二,有些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问题,或只研究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缺乏从学科体系的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出现在我国教育文献中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产生的。人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策略具有一种解释的功能。例如美国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初期,重点在于对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类比较。{18}

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19}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对教学策略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试图建立教学策略理论的尝试也为数不多。总的来看,国内较有影响的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顾泠沅提出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从认知的四个要素角度分别谈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组织认知内容策略、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问题。

施良方等人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将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五个方面。{20}

申继亮、辛涛认为,教学策略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而且与问题情境依存关系的倾向性分类,可以将教学策略的结构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监控策略,主要成分是操作原则的知识,其功能是提示策略运用者“应该做什么”;第二层次是应对策略,由操作程序的知识组成,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怎样做”。{21}

随着对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我国一些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开始把国内外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科教学中,探讨具体学科教学策略,其中以英语、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为多,而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较少。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策略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某一学科教学策略分析,学科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效果的影响,学科教学策略的类型特征等方面。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我通过文献探索和收集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者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有以下几点。

徐丽丽认为,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具体包括:调研,让教学有的放矢;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讲授,在启发中引导思维;讨论,在交流中学会分享;案例分析,让生活走进课堂;情景模拟,置身其中去感悟;辩论,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素质;个别辅导,用爱心指点迷津。{22}

瞿海波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实现每个人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可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和实践: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为平台;以“呈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为核心;以“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23}

伊晓敏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策略,就应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三大策略:案例内容的选取策略、案例运用的时间策略、案例使用的方式策略。{24}

杨越明认为,差异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一项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作者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差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目标的教学目标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25}

从以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些具体策略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另一个角度看,理论程度不高,很难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②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4―6.

③丁俊萍.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20-24.

④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11-19.

⑤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3-65.

⑥熊晓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2):83-89.

⑦张雷声.论“两课”教师的道德情操及其培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8):40-43.

⑧顾海良.深化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5.

⑨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22-29.

⑩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19-31.

{11}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22-29.

{1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13}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1.

{14}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充课的实践性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5,(6):41-43.

{15}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2006,(4):11-13.

{16}池卫东,张红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5-46.

{17}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8):9.

{1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

{19}李伯黎,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9.

{20}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2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华艺出版社,1999:251.

{22}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高教论坛,2005,(8):113-116.

{23}瞿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54-58.

{24}尹晓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策略论[J].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2009,(3):92.

{25}杨越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院,2007,(1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2]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4]邓剑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

[6]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

[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充课的实践性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5,(6).

上一篇:特纳“新史学”的学术渊源 下一篇:虚构作文教学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