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09 02:06:32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探索与实践,呈现出形式多样、经验频出的良好局面。本文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问题 对策

课 题:201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相当普遍,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具有典型的特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其形式和特点存在差异,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大企业兴办“工学院”等,我国则有项目驱动式、订单培养式、工学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多种形式。有专家指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工学结合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是职业教育开放性、现代性、职业性和大众性的集中体现。 这一界定较好地把握了当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所在。

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搭建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各种职业技能和岗位实践经验;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提升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在工作环境中,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学习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计划监控能力、创新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

1.工学结合的形式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要依据现有的育人环境而定,校企合作重在培育工学结合的育人环境。工学结合的内涵告诉我们,工学结合应能做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均可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否则容易产生重视合作工厂育人环境、忽视校内实践环境的问题;或者把工学结合简单理解为就是把学生放到工厂,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能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甚至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不高,这完全失去了工学结合的意义,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达不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后果。

2.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

我国高职全面实施、探索工学结合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体制不同,校企双方的合作纯属协商性质,无制度和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工学结合育人环境,校企双方必然要思考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严格来讲,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适性,任何单位都应该大力支持,但也需考虑双方的利益。校企合作,显然是要用到部分企业资源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高职学生能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但教学成本显著增加;而企业主要是通过合作,考核、遴选、聘用优秀毕业生,同时还可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但生产效率和质量可能受到影响。若双方在利益问题上理解不到位,则容易出现在工学结合的光环下把学生变成了廉价劳动力的情况,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反而容易造成校、企、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矛盾。

3.合作过程中的教学规律

工学结合教学规律还应遵循由浅入深、边学边做、知识内化、构建学习、能力递进的规律。基础课边学边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人文素质;专业基础课程边学边做,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和工程思维素质;专业课边学边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过程容易出现工作内容超出或滞后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知识内化时间和过程不充分的问题,易造成学做不协调,实现不了工学结合的后果,反而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4.教学模式的采用

工学结合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施的,必然要因条件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环境可采用项目教学、分段工学交替等方式,在企业可采取任务驱动、学徒式等教学模式。不管用何种教学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对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可能出现只有工作、没有学习,或者聘请企业兼职人员随便讲讲、工学结合落不到实处等问题。

5.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对专兼职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加速学生技能的形成,同时使学生灵活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专兼职教师应是一个教学团队,均应具备职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实践方面应各有所长,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职业教育的重任。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聘了兼职教师若干,而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重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但形不成优秀的教学团队,反而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易产生问题的原因

1.缺乏制度与法律的支持

尽管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文件,但在推进高职教育操作性层面、支持系统组成、责任与权利、系统成员的利益等诸多方面没有配套政策。虽然国家倡导和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很难撬动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参与校企合作。学校花了大量的精力与企业谈合作,而企业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与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合作问题,最终使工学结合停留在表面,落实不了工学结合育人过程,从而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

2.对工学结合的内涵和目的认识不够

没有认真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及目的,就不能因地制宜,制定出可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的人认为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交到工厂,学校协助管管纪律。对工学结合内涵和目的的认识不清,导致多种误区出现,使得工学结合失去了应有意义。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工学结合涉及专兼职教学团队的建设、校企共育环境的建设、生产性实训设施设备的购置等,实施过程需要较多的费用,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费用发生的主体多数是学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本。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增加了不少,但若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或者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的变革,则投入仍显不够,所以难免出现工学结合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工学结合出现多种问题。

4.对教育质量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

教育质量评估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尽管高职教育有周期性的办学水平评估,但就专业的职业能力评估来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以制度或行政的手段去评估工学结合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多少,也很难以质量为杠杆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最终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中走了样,甚至充满了利益色彩,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四、对策

1.加强对工学结合内涵、模式、方案及实施过程的学习与指导

要着力推行工学结合,可以组成相关方面的专家团队,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工学结合专题培训,遴选一批工学结合已取得成效的学校作为观摩示范基地,形成学习示范点。通过讲解、观摩,让高职类学校的教师真正理解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程序和方法,从而避免因理解不到位而出现的若干问题。

2.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制度建设

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国家应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指明工学结合模式人才培养系统涉及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明确各部门或单位的职责和必须支持参与的实质性工作内容,让培育工学结合环境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大家必须遵从的制度,从而解决校企合作难题。同时,也应以制度形式规定参与工学结合的部门或单位实体的利益与权利,激励参与者尽心尽力投入人才培养,避免因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偏离工学结合本质的问题。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营造工学结合环境

国家应加大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公益事业,投入的主体应是国家,只有经费有了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工学结合学习环境的建设,才能保障教师的培训培养,才能保障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才能避免因经费短缺造成的工学结合走样带来的尴尬。

4.建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工学结合全面落实

国家应建立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并以质量评价为杠杆,促进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各校有了质量这个压力,必会全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会从环境营造、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育人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主动思考,围绕质量观进行落实。这样工学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从而达到国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静,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系统模式的启示[J]. 教育论丛,2010(10).

[2]苏俭,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J]. 中国高职研究,2010(5).

[3]赵志文,陈安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4]王丽婷,李芹.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类型解说[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新就业形势下临沂卫生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