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2-05-08 08:42:21

新课程理念下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增进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1)基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准备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2)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回答。若要实现上述能力,惟有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形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重构与优化。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对学生在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九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改革对于九年级(下文简称: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目标的扬弃,也是切实遵循素质教育内在要求的集中体现。增进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1)基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准备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2)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回答。由此可见,若让学生最终形成上述两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构,还需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上进行培养。

因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为题,初衷就在于:就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目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做出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不明显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如:升学压力的外部因素,仍然影响着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通过国家对初中新课改战略的实施,表明外部因素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要求靠近。因此,现阶段主要的工作乃是优化内部因素(即: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进而最终实现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通过教学反馈,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应试为导向

以应试为导向主要是迫于目前的升学压力,基于这种导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过于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运用题海战术来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具有功利性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得最终只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惟一指标。因此,学生就形成一种怪现象:高分低能。尽管,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训练,结果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似乎根本就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纯粹数学运算能力的构建,而忽视了数学与其他理化学科的联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初等数学运算能力外,还需引入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作为问题载体。只有引入这些理化科目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数学教学显得生动和具体。这也是初中数学实际运用能力教学创新的重点与难点。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

由上文指出的问题,可知:以应试为导向的初中教学模式仍然突出,根源就在于,我国基础教育在最终的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存在滞后性所造成。这属于目前的教育大环境驱使;该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议题。因此,初中数学如何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则成为本文的考察对象。惟有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重构与优化。同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还需要对学生在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以其自身的抽象性与纯粹性,被喻为自然科学中的皇冠。也正是因为该特征,导致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接受上形成阻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般按照:给出概念、进行定义、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训练等环节,来开展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程式化的学习过程中,被动的习得有关数学知识,而缺少对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尽管,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充实教学,但仍显生硬。

因此,本文指出:若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真正融合,就需要将初中数学的知识讲授,建立在上述学科的基础之上。诸如,在导课过程中,通过引进一项物理常识,在该常识的基础上来建构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就在于引致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兴趣。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即: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层面,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来完成教学。这种“主体性”教育方法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初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形成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知识点更具现实性。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中数学教材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将数学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有机的联系,这就对数学的抽象运算附加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2]潘润翠.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三要”[J].?中国农村教育,2008(2).

[3]张红.数学新课改问题的争鸣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下一篇:教师语言文字教学基本功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