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聚力·强军

时间:2022-05-08 11:44:33

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的战略抉择。济空某航修厂近年来以军民融合的方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坚持从难从严锤炼维修保障能力,坚持瞄准部队需求搞科研;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面对人才队伍不足,他们借力育才;针对科研能力有限,他们借智攻关,如今工厂人才济济、维修保障能力过硬、科研攻关能力倍增。该厂先后被总部评为维修计划管理先进单位,被空军评为人才建设先进单位和科研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军民融合度越高,国防发展的支撑力就越强……”在采访中笔者和该厂官兵职工聊起军民融合方面的话题,像这些富有思想性的话语不绝于耳。看得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凝聚共识,树牢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

“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只有实现了思想上的真正融合,才能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更好地融合。”2010年初,该厂党委“一班人”围绕“如何运用军民融合式发展思路破解工厂发展难题”进行了研讨交流,随后树立了“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发展思路。

2010年底,航空兵部队急需一款更多功能的“黑匣子”来进一步加强日常机务维护监测和飞行训练质量评估,为此该厂遵照上级的指示要求,迅速组织科研人员成立攻关小组,致力于某新型飞参的研制攻关工作,尽管大家兢兢业业,但由于自身的芯片封装技术有限,所以经历了多次攻关后却未能提升飞参芯片性能。 这次,困难面前,工厂官兵职工一改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独自攻关”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再关起门来搞科研,而是主动前往军地相关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拜访取经。后来,该厂在采用珠海欧比特某公司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后,这一难题很快迎刃而解。

借力育才,新型强军人才快速成长

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骋请任用,使该厂新型强军人才蓬勃发展。自年初以来,该厂20余名战损伤飞机抢修人员在空军某航院专家教授辅导带教下,熟练地掌握了新材料、新工艺在飞机抢修工作中的应用;6名科技人员经过地方几家科研机构深造后,分别领衔工厂重大科研项目;20余名官兵前往某飞机大修厂实地见习后,分别担负起改进工厂维修工艺的重任,5名地方高级技工被聘任入厂后成为工厂新型机械设备操作手。

借力育才,是该厂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破解人才短缺的妙招。如今,工厂已拥有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50人,博士10人、硕士36人、各类技术骨干90余人的科研开发和技术保障队伍。说起工厂修理能力强、技术保障水平高、科研成果转化快,该厂政委杨东深有感触地说:“这主要得益于工厂及时采取了借力育才的好办法,为工厂打造了强劲有力的人才队伍。他们既是兴厂之本,又是强军之基。”

借智攻关,科研成果助力科技强军

多年来,该厂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强军伟大目标,历经3年的科研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某“飞行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借智攻关的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后,该厂党委“一班人”亲身体会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强大力量。厂党委研究决定:构建军民融合的科研攻关体系。为了尽早实现这一愿望,工厂在积极争取部队上级机关和地方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后,通过走出去宣讲、请进来商谈等办法主动联络大唐联诚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空军工程大学、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军地相关单位,于2014年5月在工厂营区正式成立了“军民联合技术研发中心”。他们以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军队、企业、院校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的集智攻关制度。有了这一制度,工厂将根据科研生产任务和各合作单位的需要,在不泄密的前提下,打破单位和部门之间的界限,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的学术交流和联合攻关,从而达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上一篇:14道伤疤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酷炫且实用ACTON风火轮体验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