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的调查和矫正

时间:2022-05-08 07:48:22

中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的调查和矫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家长对子女的就学、“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急切,实现人生愿望与日俱增。所以。家长对子女的关爱更加渗透,对子女是有求必应、百般迁就。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以致产生了各种不良生活消费习惯。这就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同行的关注和深思。

一、中学生生活消费的现状

家长对子女生活消费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又缺乏贴身教育,使其从小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以致各种消费严重超支:

1、吃穿消费,严重超支。正常的伙食补给、生活费用支出是正常的,但有些学生每天要吃零食开支数十元,还有些学生沾染了抽烟、喝酒等恶习,有些穿着时髦,讲究品牌档次,一套衣服上千元,一双鞋子也买一千多元,没有数百元一双不肯穿,严重超出家庭经济能力。

2、玩乐消费,严重超支。部分学生追求享乐、游玩。有的出现旷课、逃学,整天出去上网玩传奇游戏、打台球:有的甚至参与赌博、结伙打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3、交通通讯消费,严重超支。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经济实力,要家长购买高档手机、MP3随身听、文曲星等,仅手机话费每月就多支出一至四百,有些甚至超出五六百元,配置手机不是用于正常的通讯往来,而是常常收听无聊资讯台,或同学之间打电话发短信聊天,既浪费话费,又消磨学习时光。中学生带手机可谓是“弊大利小”。有些往返学校不愿乘公交车,经常乘坐出租车往返,这些无非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

4、交友消费,严重超支。进人中学,同学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性格重新有了新朋友,同学之间的往来友好无可厚非,但有些每天沉迷于游玩,吃喝消费在一起:有些认为男女生恋爱是时尚风气,为了追求对方求得异性好感,爱打扮,出手大方,一人的生活消费变成两人的开支,费用大量增加,“早恋”现象无疑给家长增加了额外负担。

二、不良生活消费心理分析

1、严重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从众多学生的消费心态看,他们认为时代不同了,生活水平已经有质的提高,不同于以前“讲节俭、饿肚皮”的时代。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也大幅度提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娇生惯养的倾向也日益突出。学生的攀比心理不断强烈。他们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薄弱,经不起艰苦生活的考验,随之而来的虚荣心不断膨胀,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2、追求刺激心理。进人中学阶段,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气,他们在家背着家长,在校瞒着老师。当然,这些学生最初吸烟是因为好奇、觉得神气。时间一久便导致烟瘾难消,所以也就不断地买烟、吸烟,长此以往,当被发现时,已经难以一时得以改正。当前中学生抽烟人数正在不断增多,这不得不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网络引诱青年一代讲究吃喝玩乐,面对网上光怪陆离的信息,没有社会经验、思想不成熟、识别判断力差又极易被好奇心驱动的学生,很可能受到不良影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在内容污秽的网站中寻求精神刺激:在游戏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游戏人生:在聊天的世界里天南地北,甚至享受“网恋”和“网络婚姻”所带来的种种乐趣。如:某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泡了七夜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为逃避寝室检查,有时请人代睡,有时筑好被窝应付检查:还有的沉溺上网,与家长意见分歧甚至离家出走,流浪街头,惹得老师家长到处寻找。凡此种种,都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不良生活消费心理成因分析

一是家庭原因。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形成产生误解。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凡是生活的事,我都不要孩子操心,什么都帮他做好,只要他们好好读书。”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怀,孰不知,这样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形成和成长是有害无益的。还有的家长采用“以钱代情”的方法,以为给的钱越多,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致造成部分学生任性、自私、退缩、贪婪的心理。有些家长由于长期经商忙生意,企业老板忙于创业,很少顾及子女的学习,也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商讨,有的甚至把整学期生活费一次给孩子支配使用,其他时间完全放任自流,这样就助长了部分学生乱花钱苗头,自然形成不良消费习惯。事实告诉我们“钱给越多,孩子会变坏的因素越大”。结果事与愿违。书没读好。钱倒花了不少。

二是社会原因。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面对“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意识逐渐增强。社会的大气候,形形、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和不是风气,必然渗透到学校中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少数地方赌博成风,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等有禁不止,管理不力,对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影响很大,学生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诱惑,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三是自身原因。青少年进入中学阶段,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由于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很难・时改正过来,为了满足某种不正当的需要,往往会失去理智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极易沾染各种恶习,甚至做出无法想象的后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不良生活消费心理的对策和矫正

针对以上各种不良生活消费心理现象,笔者以为应当采取以下矫正措施:

首先,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加强劳动教育,树立劳动观念,积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尊重父母,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思想行为。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节约意识。古人曾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出了勤俭治家的方略,对当今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对不良消费心理的学生加强沟通,积极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最能了解熟悉孩子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思想表现,家长应当了如指掌。当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到中学就读,特别是寄住学校的学生,家长应当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新情况,新想法,随时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通报孩子的优缺点,便于老师了解,有目的地对其成长进行帮助教育。学校老师应对每个学生高度负责,要像关心自己子女一样关爱每一位学生,倾注爱心,悉心教诲。重在引导。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生活习惯。如发现问题,要找出思想根源,采取适当方式,因势利导进行谈心教育。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之处,帮其及时纠正缺点。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事业心。

第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教育,认真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如上课期间严禁学生随意买吃零食;禁止学生佩带手机、首饰,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严禁赌博、抽烟、喝酒、私自外出通宵上网:严格进出校门制度。针对部分学生的不良生活消费心理,开展以“八耻八荣”为主要教育内容,利用广播、班会课、小组讨论、刊出墙报等形式,进行“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教育。同时聘请革命老干部进行革命传统专题讲座:组织放映有关革命传统影片。从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端正学生消费态度,增强节约用钱的意识,促使他们在刻苦学习的前提下,保持节约俭朴,勤奋好学的本色。同时,家长应针对孩子的消费采取措施,做到重教育。勤疏导,克服孩子不良生活习惯。

总之,对于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纠正不良消费习惯,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研究、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任重而道远。

(张连方:浙江临海市大田中学)

上一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择业期心理问题解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