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活语文技巧点滴

时间:2022-09-29 11:23:35

教活语文技巧点滴

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具体操作中,有哪些技巧可取呢?

一、博学多才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依样画瓢的做法。其次,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比如选人新教材中的《鸿门宴》等文章,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项羽和刘邦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的专业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课,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换角色 书山有路“导”为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应致力于“导”,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保持思考状态,学得轻松活泼而收效甚大。在具体教学中,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总是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就能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为此,我在上课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还要激发他们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学时我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情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这样,让学生唱主角,教师适时点拨,激疑寻趣。以“导”作“匙”,帮助学生敲开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关注社会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老师要学会关注社会,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不断地阅读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那么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外,还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因为学生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之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关注社会,就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就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在作文考场上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了。

四、和谐氛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强调的是人心所向。社会要发展,先要社会和谐;要教活语文课,就要先和谐氛围。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瞬间,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于师生的双向互动,共同创造。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对于商人,顾客就是上帝:对于教师,学生就应是朋友。“如果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就成功了一半”,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情商的作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学伴的关系。教师要由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无论课上课下,对待学生都要亲切友善。这样,学生才会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主动的发展活力和超常的临场发挥,反过来激发你,带动你,促使你的教学渐入佳境。

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和谐,即知、能、情、美兼顾。仅仅知、能发挥好的学生,往往心理、情感、品德不太健全,自以为是,缺少合作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课堂鲜活不起来;只有情、美素质高的学生,因知、能不及,发现不了问题,课堂也鲜活不起来。因而,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成为学生心目中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样,学生就在和谐氛围中快乐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成为知、能、情、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上一篇: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下一篇:远方的呼唤(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