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5-08 12:18:17

高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是技术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竞争性的社会,创造性的社会,它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就此问题,笔者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深挖教材内蕴,积极诱导启发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重阐释性。从横向看,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角度去理解分析。从纵向看,可以从文字、语言、语音、语义、构思、立意、哲理等不同层次去把握解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切忌求同过多,而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用发散眼光,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感受体味,大胆想象,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只有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比如,孔乙己的悲剧揭示的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抑或还有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世态的炎凉?文天祥过零丁洋时的叹息,在阐发爱国思想的同时,是否还表现了一个孤独生命在灵与肉、理智和情感激烈冲突中的痛苦声音?我们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创造力。

二、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性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学生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精心设疑。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探究思索的动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均可通过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例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的导语设计:“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又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文学比较的角度设计,目的明确,诱导有力,富有启发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语文知识教学也要注意设疑。例如,用“襟怀坦白”造句,可这样设疑:该词是褒义词,可否同时形容优秀人物和反面人物?这一疑问打破了学生以为褒义词只能形容美好事物的定势思维。新奇的问题激活了多项思维,学生不但能写出许多新颖独特的句子,还可以发现用于反面人物采取否定说法的褒义词使用规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比如《从牛想开去》为题,可设疑启发:“除了赞颂老黄牛精神外,可否从相反或相近的方面立意?”学生通过发散思维,纷纷确立各种各样的立意。从牛的反刍,联想到学习的温故知新;从牛的辛劳默默,联想到谦虚求实;从牛的犟劲联想到不服输的精神;从牛的走路慢腾腾,联想到时代紧迫感;从牛的好斗,联想到反对内耗。凡此种种,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充分想象能力,捕捉直觉灵感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坚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要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结合文中的“卧虹”、“飞虹”、和“长虹卧波”等词语,对比《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寓意,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造型,从而丰富想象。

2.二是加强朗读和进行语感训练。汉语重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强调直观感受。这种直观感受正是直觉思维力强的表现。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着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觉对语言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语言,是培养学生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3.是创设新情境,触发创新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新情景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生活展示、生物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暗示等手段都是触发灵感的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

四、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问题其实是自由精神的培植、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创造性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气质、人格倾向。自由精神是一个人创造力的灵魂,它体现在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创新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及思想上的准备,而且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民主的管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创造性成为教育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是教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切实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多变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挑战,诱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内驱力、意志力和人格信念,从而使创新教育与人格的发展联系起来。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创造性思维教学能力的培养一定能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培养出新一代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民族中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导”策略 下一篇:论计算机专业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