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时间:2022-05-07 10:08:06

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在给中国纺织服装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以量取胜、低价竞争的出口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介绍了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措施建议。

【关键词】纺织服装企业 提高 国际竞争力 途径

一、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们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基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十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408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纺织品出口总额605.43亿美元,增长15.86%,服装出口总额1150.74亿美元,增长20.89%。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纺织行业的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落至20%以下。2007年纺织行业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比重为59.83%,与前几年相比有显著的下降。近几年,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但纺织品服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07年出口额达到1756.1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14.41%。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与差距

1、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

我国服装面料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服装类产品还主要是中低档产品,出口业务中来料加工占有的比重过高, 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和原创技术。主要产品结构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且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较低,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而服装企业(规模以上)的研发投入更少,仅为0.1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5%,甚至在1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2、技术装备水平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世界纺织强国进入技术改造和设备自化整合阶段,我国至今只有10%左右的设备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一般和落后水平的设备超过60%。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纺机生产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绝大部分机型是在仿制和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的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改造,技术得到相当的改进,但仍存在单机容量小、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和自动化程度差的缺陷,与国外同类设备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差距。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纺织产品在劳动生产率、质量和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3、企业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水平严重之后

当前,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存在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纺织企业改革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纺织企业效益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始终没能在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适合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有效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国有纺织企业竞争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而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纺织企业也普遍存在家族化、盲目多元化和随意化的问题。

4、缺乏知名品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高增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生产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的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尽管最终产品的出口已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的比重仅有30%,但不能不看到最终产品出口中,约占40%的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品种,很少是中国的品牌。

5、纺织企业核心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发育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崛起了一批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的纺织企业群,但还有一批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纺织企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没有抓住契机发展独特竞争力,甚至还逐步丧失曾经艰苦建立的竞争优势它们往往只关注市场份额,很少关注服务份额;过分强调垂直一体化,任何环节都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效率低下、风险增大,很少强调开发与营销的内部化,生产的外部化;竞争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我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低价竞争和低成本扩张是纺织服装业主要的发展战略, 这样就很可能形成严重的依赖价格竞争的恶性发展途径。以往纺织企业不愿雇用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影响到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织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效率要高于普通员工,是企业高附加价值的创造者。

2、使出口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

增加中高档服装的出口比例,适当提高服装的出售价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相关企业应做到:一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行业和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动态,企业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3、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从提高附加值、提高质量入手,高起点地,采用国际先进装备,除引进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外,还必须考虑高新技术的新型纺纱,这些都能使纺织装置及纺织产品上一个新台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并多方创造条件,逐渐地向高、精、尖靠拢,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纺纱织造设备的整体水平,对清梳联、精梳联、细络联在结构、性能、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稳定性和速度上不断改进、提高、保障劳动生产率,新型纺纱设备如转杯纺、喷气纺等不仅在扩大它的纺纱范围,提高档次上进行开发,而且在自动捻接,自动清洁,自动落筒技术的装置质量指标上进行提高、完善。发展新型织机技术,取代普通织机。新型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在入纬率和色选纬方面的速度要有一定的提高,织机的整体运行技术上要过硬,而且可靠性要达到引进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另外,对现有的印染设备研究要根据印染助剂工艺、环保要求有选择地进行改进、转向,开发不同种类的印染设备,以适应不同纺织品的开发需要。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是纺织机械机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不仅是单机,而且联合机实现多机台的集群控制,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使电子信息技术融于机械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4、努力推进战略重组和产业升级

积极推行产业的战略性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全面提高生产效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国有经济在关键性领域的重要作用,要加快纺织工业的战略性重组的步伐。一是要积极采用多种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资产组织形式,改造原有的国有企业,优化企业结构。二是要进一步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改进营销方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减员增效”的工作,全面提高纺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打破各种技术壁垒,实行技术创新

对传统产品进一步的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使纺织品出口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采用国际检测手段和检测标准,冲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的种种技术壁垒。同时,纺织服装行业要树立绿色意识,充分认识到“绿色”对经营活动的响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向绿色靠拢,使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6、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当今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已从成本的竞争转移到了品牌的较量上,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迎合世界品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入手,提高产品档次。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服装出口新格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必不可少。通过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来加大创新力度,尽快走出贴牌加工的低效益循环,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同时还需通过国际纺织品服装博览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宣传促销。

总之,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走低成本与高效率相结合的道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树立知名的国际品牌,使企业的利润水平、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样,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许兰杰、郭昕: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优势何在[J].四川丝绸,2008(1).

[2] 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研究统计,2005(1).

[3] 窦金美、张思华: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2008(17).

[4] 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 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上一篇: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下一篇: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