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选择

时间:2022-05-07 12:31:34

教育有选择

10月中旬,香港有一个“教育有选择”公开论坛。香港有一帮家长为此筹备了很久。他们属于香港家庭中的极少数,孩子不去学校读书,而是在家由家长代替老师教学――所谓的Homeschooling。

Homeschooling在欧美地区相当普遍。人们相信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学校人太多,无法弹性响应每个学生,有一些父母便选择在家中根据孩子的进程教育。这个词来到不同的地域,翻译都不同。北京记者李新玲两年前出版《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展示了全国不少个案。她虽然将Homeschooling译作“在家上学”,但书中个案,不少家长抗拒的是体制内的学校,让孩子改到学堂、私垫等地方上学。

在同一年,台湾和香港都有家长出版Homeschooling实录。香港家长张惠侣写的《我的孩子学的不一样》,平实地记述两个女儿由学校改到家里上课的全过程。台湾“自学教父”陈怡光的《我家就是国际学校》,则是沿用台湾一向的“在家自学”。台湾推行的教育改革,其中一个焦点是争取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培育孩子自学,以期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改变,孩子都有能力适应。

不同的语词恰好显示不同的教育空间。台湾在法例和执行上比较成熟。早在1997年,台北市有4个学生及其家长向教育局要求在家自学。翌年政府试办,在台北、台中、高雄都有不同形式的自学计划。基本上,学生要先根据居住地区进入学校,然后在开学前向学校申请在家自学。家长提出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通过教育部门指派的评鉴委员的审核,孩子便可以不去学校。学年结束,自学学生要发表学习成果,并定期接受“自修学力鉴定考试”。

2011年,全台更实施《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实施办法》。除了在家中自学,容许共学团体或机构教导三至三十名学生。换言之,父母都要上班的孩子,也可以跟别的自学家庭一起学习。这也大大降低了办学校的门槛。有心办学的团体,可以由几个家庭的孩子开始,办出成绩,可以招收更多学生,最后再开办正式学校。这一年,台湾约有1500名适龄学生没去学校,人数不算很多,却不断推动正规学校改善教学方法。

内地的教育,立法可以很严,实际可以很松。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但其中第14条亦预留了弹性:“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过记者李新玲采访后认为,在家上学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全国现在很多个案,都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灰色地带。”实际的情况:一来有些地区,尤其偏远地区存在失学,孩子没去上学也不一定被发现;二来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定只要是中国国籍,不限年龄、性别、学历,都可以报考,有没有去学校读过书都可以考大学,比台湾和香港的情况宽松多了。

在香港,随便问一个香港人,都会说:“不上学?犯法的!”可是香港有个低调的自学群组,有超过50个家庭的孩子不去学校。教育局派人定期观察的自学家庭,截至今年4月有18个。政府没有正式批准这样的教育方式,但视乎在家教育的情况,如果不发出“入学令”,就表示那家的孩子可以不去学校。

张惠侣就是第一位肯公开声明两位女儿不去学校的香港家长,也成功让教育署不发出入学令。她批评香港教育压力太大。她的大女儿升上中学后虽然成绩不错,但凌晨5点便得起来做功课,放学后也是做功课到夜晚,身体愈来愈差。念小学6年级的小女儿则一直没法融入学校生活,愈来愈沉默。在家上课后,两个孩子学习愉快,参加大量兴趣班,也保持了和同龄孩子的社交生活。

“香港中小学都以进大学为目标,十多年训练去考试,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不会说大学文凭没用,可是现在读了大学也不保证有工作或者做令自己开心的事。” 张惠侣更期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贡献、肯承担、有责任感的人。

她相信香港家长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对教育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筹备的“教育有选择”论坛,除了邀请国际教育专家――芬兰国家教育机构“芬兰未来学习”的前官员Niko Lindholm、英国教育心理学家Paula Rotherme、美国瑟谷学校顾问Michael Sadofsky,还有一些香港校长、台湾自学家庭,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中心的项目官员。

“我们希望教育制度可以与时并进,尊重孩子的学习需要,无论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她再三强调。

上一篇:让教师的“偷懒”在生物教学中成为习惯 下一篇:试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