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07 11:56:42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和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对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域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产业发展 研究

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城乡一体化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产业结构的演化;反之,产业发展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对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对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域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1、城乡一体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各农业专业户发展,推动生产经营模式从传统种养单一型向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2、产业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产业发展是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环节,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没有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城乡经济的融合,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吸纳城乡就业和实现农民身份转变的有效载体。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2011年海淀区第一产业收入1.6亿元,第二产业收入412.9亿元,第三产业收入2765.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011年海淀区农村地区第一产收入4.5亿元,第二产收入47.2亿元,第三产收入166.0亿元,农村产业结构保持“三二一”格局。2011年山前地区经济总收入为135.8亿元,远高于山后地区的82亿元。山前和山后地区产业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山前玉渊潭、四季青、东升等镇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对辖区内的集体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发展写字楼、宾馆饭店、综合市场、停车场等,在提高集体资金积累的同时解决部分本地就业。山后四季青、西北旺、上庄、温泉等镇从区域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出发,因势利导,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多种形态的新型农业生产。

2、集体经济发展迅速

2011年海淀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78.6亿元,比上年的71.6亿元增长9.8%;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7.6亿元,比上年的24.3亿元增长13.6%。山前、山后各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多的四季青镇(24.8亿元)是最少的上庄镇(0.8亿元)的310倍。

三、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

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呈现不平衡特点。海淀区借助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然而,农民投入相对不足,农村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农村第三产业以贸易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型服务业发展为主,产业升级速度相当较慢。

2、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割状态,产业链接不紧密,互补、互动、互利的发展机制不完善,产业关联性较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农村产业的拉动作用仍然不强,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城乡产业合作大部分停留在原材料供给层面,产品深度开发、挖掘和精深加工不够,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配套产业发展较慢。

3、以科技产业为重心的产业规划弱化农村产业发展

从海淀区整体规划布局来看,主要打造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形成了西四环创意产业园、上地信息产业园、永丰产业园、苏家坨教育科技园等。但这些产业园区对吸纳本地农民就业的作用相对较低。在产业规划上,对农村产业用地考虑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对北部各镇虽有建设工业小区的设想,但推动落实力度不大。

4、农村企业发展面临困难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内在素质提升。

四、推动海淀区城乡产业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从优化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布局出发,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完善城乡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政策、金融信贷、人才政策,积极引导城市重点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发挥城市产业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规划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园区发展和镇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发展为园区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增强园区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2、完善城乡产业发展政策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济;完善土地开发模式,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对上市交易土地的增值收益实行二次分配。建立健全与农林用地保护制度相适应的农林生态效益等服务城市功能价格补偿机制,集中财力投入现代农林业建设,逐步实现农林产品收益与政府补贴收益之和,能够与非农用地收益趋于平衡。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实行农村小额贷款费用定向补贴政策,开发符合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创新保单抵押、农户互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

3、加强城乡产业互动

建立健全融合、在现有城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城乡产业链条,从城市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原材料与配套服务需求出发,逐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城乡产业链,提高农村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强化城乡不同产业、各类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服务体系直接的关联互动效益。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城乡企业互动发展平台,深化城乡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促进城乡产业的互动发展。

4、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有机化、标准化生产。整合现有资源和要素,促进以观光园、采摘园、民俗村为载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区域智力密集型资源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提升乡镇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促进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适度集中,鼓励相关企业、行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专业镇、专业园区,培育和奖励地区、行业名牌产品,鼓励品牌经营。

6、构建城乡产业服务体系

鼓励科研机构、技术型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推广服务,支持生产加工型企业有针对性的建设“公司+农民”服务体系。做好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集体之间的平台和中介,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制造业,成为园区产业链组成部分,分享园区发展成果。

五、总结

城市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完善城乡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城乡产业互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稳步发展,构建城乡产业服务体系等措施,相信能够更快的促进社会发展,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余海燕,倪怀敏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正确建立城乡政府权力结构[J].职业时空,2008;08

[2]徐全红.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8

上一篇:大庆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 下一篇:浅谈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