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

时间:2022-05-07 10:10:14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

摘要:由于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与环境、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的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必须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支付能力;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扶持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以降低农村居民承担的风险,提高即期消费能力;同时,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农村流通体系,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欲望。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支付能力;消费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088―04

国内最终消费包括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是农村的2.3倍左右,到20世90年代以来,扩大到3.6倍左右。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06%。农村比城镇人口,消费水平又低,消费增长潜力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不仅在消费水平上,而且在消费结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消费差距还在持续扩大。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有利于拉动经济平稳增长。本文希望分析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消费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1.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较慢,贫困人口多。

收入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性因素,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消费能力较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07年人均收入达4140.36元,比1990年增加了3454.05元,增长了5倍多;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3392.4元,增长了9倍;1990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是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的45%,2007年这个数据降低到28%,这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增长量大,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些数据只是反映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人均货币收入的差距,如果我们把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住房补贴、实物补贴、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从表1也反映这种差距的变动趋势。

按照我国设定的人均年收入低于785元的农村贫困线标准(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在2007年未,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数约1500万人。如果按照国际上通行标准来确定,农村贫困人口数远大于这个数。2009年,我国将绝对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196元,按此标准确定贫困人口数,将新增绝对贫困人口近3000万人,而且大约90%的绝对贫困人口属于农村居民。特别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更是如此。

2.消费观念落后。

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及消费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消费观念保守,奉行节俭持家。消费只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精神文化消费、教育消费相对较少。二是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开支较少,消费比较集中,如房屋建设、子女教育、婚嫁等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较大,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三是求实、求廉购买动机明显。虽然农民的收入有较大的提高,支付能力增强,价格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四是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较为明显。农村居民购物信息闭塞,对商品信息缺乏直接的了解,对商品的认知受亲属、乡邻等他人的影响较大。表2反映了城镇和农村居民各类型消费构成情况,这是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表2发现城镇和农村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的都是食品。农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略低于城镇,似乎农村消费水平高手城镇,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究其原因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大部分属于自给性农产品,而城镇居民消费的食品来自于市场购买,农村食品消费统计数据偏低。医疗保健有较大的较强的刚性,虽然农村城镇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低于农村,但是绝对值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居住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城镇,而农村的衣着、文教娱乐及用品的消费比重远远低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是影响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观性因素。

3.消费环境差。

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消费硬件设施较完善,消费市场秩序相对规范,消费环境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刺激和满足居民消费外,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为农业主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农民消费受到抑制。农村居民分散,购买力低,商业盈利能力差,阻碍了诸如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的现代商业发展。第一,商业业态单一落后,购物环境差。农村商业网点少,主要是个体店铺和集贸市场业态的商业形式,经营规模小、环境差、商品周转率低、商品流通成本高。这些业态的商业形式商品品种单一、品质低、服务能力差,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交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品店仍然是农村生活品流通的主要环节,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第二,没有形成完整的商品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成本高。农村交通道路等级低、没有形成网络体系、物流设施装备差、物流信息化水低,难以形成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商品经营户购销以自营物流为主,效率低、成本高。第三,商品消费条件不完善。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没有电力、自来水等条件,就无法使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没有良好的交通道路条件,也会影响其运行。虽然经过这几年国家对农村电网、乡村道路、电视信号接收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投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镇相比,还相当落后,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工具的消费使用受一定的限制。

4.消费支出预期具有不确定性。

农村居民不仅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还要承担社会和生活保障的风险,愿意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储蓄在银行,降低了即期消费欲望。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主要包括子女教育、改善家庭住房、养老和医疗,这些消费费用还在不断地增长,不确定性很高。虽然,国家已经在农村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部分地区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仍然还要承担一部分不菲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仍然是沉重的负担。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养老保险,除了子女提供赡养费用外,年老的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虽然获得了一部分的补偿,但与预期的支出增长幅度相比,微不足道。农村居民必须把当前的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将来医疗费、养老等不可预期的费用支出,这必然影响即期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措施

消费机理表明,消费运行的良莠,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首先,消费是经济整体增长的最终动力。其次,消费具有独特的检测机制和反馈功能,它是度量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测量器”,又是引导经济运行不断改善的“指示器”。再次,消费也决定着财政金融政策的实践效果和转移支付的实现力度。我国经济已经从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这就要求必须把扩大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最终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城镇消费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一)强化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力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目前有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和服务,农村居民收入包括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生产劳动报酬,收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农业生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笔者认为提高农业效率和效益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是以农户为单位,缺少大型农业组织,规模小和资金少,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如田间道路、浇灌渠道、乡村公路等的投资建设无能为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政府应该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纳入财政开支的范畴。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系统,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

我国主要以一家一户的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规模小,但还要承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双重任务,经营模式落后。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以经营农产品为主的流通组织,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流通组织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生产,熟悉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理清流通组织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价值分配关系,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进行合理分工,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中难以发挥作用,生产效率低。组织农户之间建立生产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组织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创新农产品交易模式。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而且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农产品价格呈发散的蜘蛛网结构,农业生产者面临巨大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农业增产不增收并非偶然现象。我国农产品以现货交易为主的交易模式,不具备发现未来商品价格的机制,难以回避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而期货市场具有抑制商品价格波动的功能。当前我国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还很少,很多粮食价格风险没有转移的场所和机会,因而无法反映农产品整体市场价格信息,并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比较价格,也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需要生产经营者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规避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需求,大大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扩大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范围和规模,特别是扩大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如小麦、水稻、玉米、黄豆、油菜子、猪肉、牛肉等,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决策,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和规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

4.扶持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的发展。

发展农业生产涉及种植、饲养、农药等技术服务组织,涉及农机、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涉及农产品流通、物流、加工等农产品流通企业。这些企业或组织运行的成本和效率,直接影响到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大力扶持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服务、农资生产、流通、加工等企业组织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扶持农业保险发展。

随着气候的恶化,极端恶劣的天气频繁发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保险是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商业保险不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究其原因是农业保险比其他商业保险的风险更大,农业保险利润微薄,甚至要承担亏损的风险。政府应该设立政策的农业保险公司,以扶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加强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开展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让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保证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非农劳动技能,特别是缺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一般只能从事不稳定的低报酬重体力劳动,加之就业信息闭塞,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有许多问题。一是忽略农民工对技能和知识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二是只注重技能培训,不注重文化素养培养。三是缺乏系统规划和制度保障。政府应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并扶持劳动中介组织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农村居民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养老风险、收入的不稳定性风险、支出的不可预期性风险,加剧了农民持币的动机,以应付未来的消费支出,降低了即期消费意愿。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向农村的财政性转移性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增强消费信心。

(四)完善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

我国消费信贷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消费信贷市场极不平稳,城镇消费信贷相对发展较快,而农村特别是贫穷落后的农村的消费信贷发展极其缓慢。农村的实际经济条件、消费信贷体系和运行环境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推进农村消费信贷环境的改善,如建立个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消费信贷的法律制度、创新消费信贷模式等等。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推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

(五)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发展,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欲望

改善农村的道路、通信、电力、自来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是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升级的基础。农村店铺、集贸市场必须向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基础的连锁店和便利店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多品种、多层次、价廉物美的商品,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完善消费环境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提高消费水平。

上一篇:新公共行政社会公平观的现代价值 下一篇: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