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随想

时间:2022-05-07 09:00:19

高中语文教学随想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中生的语文素质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成长道路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眼中有本,心中无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以本为本”。而今天的教育教学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

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允许对学生进行淘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给予关注、尊重与爱护,使每个学生都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使学生不仅具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较高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各不相同的,适合其条件的最佳发展。要把统一的要求与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为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为他们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4.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自主的、充分的。教师必须珍视学生这种主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教师要充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5.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念。

教师必须树立时间观、效率观。“什么是现代化,简单可以理解为就是高效率”。教师在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的同时,要努力钻研教学艺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自身特长,选择和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争取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二、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语文被视为是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这些人文性因素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也是有章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引进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四、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部分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在高二一个班上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六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我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学生,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学生,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上一篇: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让每一位高中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