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2-05-07 05:38:45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阅读是主体(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对文本再次建构,从而获得自我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因学生知识和经验有限,加之在阅读方法上的欠缺,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丰富感受和体验,这样能有效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首先注重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提出目标,自主阅读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但在解决问题前,自主阅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目的性不强,多是对文本泛泛而读,结果在合作探究中,很多学生因没有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交流也就只能听别人的发言了,其后对问题的解决也存在较多困难。提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就是要以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让学生知道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一般而言,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生字词、文本内容、重点句来提出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尤其是七年级,很多学生的词汇量不够,教师还可采用练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巩固生字词。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其次,要从文本内容上提出要求,如文本的段落层次及其主要意思,文本的大致内容。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采用精读的方式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阅读形成初步构建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勾画读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全面地深入到文本内涵中。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初步构建,接下来教师就需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让问题更接近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问题的解决。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以《甜甜的泥土》的阅读教学为例,本篇小小说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王小亮的生活基础上感受母子情深。而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不能体会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爱的渴望。为激起学生这一体验,教师以话题“那一次,我最想妈妈”来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出一件自己和妈妈的事,然后说说感受,在以图片“失去妈妈的孩子”(网络收集一些孤儿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感受王小亮的生活。等学生欣赏后提出问题“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情节?你觉得哪些句子能表现出母子情深的主题,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将小说的线索、情节和主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母子情深的主题。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文本后,教师要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到文本探究中,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依次提出“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可从原文中找),课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画出文章的结构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四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三、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问题,然后过渡到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的优点在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内涵中。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的体验以分享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可从更多角度来理解文本内涵。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首先是小组内的交流与探究,其次是教师的精讲释疑。

1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交流问题时往往脱离了文本,这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正是如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使学生明确,要围绕文本来发表自己的简介。以《月迹》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在哪找到了月亮?”由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瞳中”理清脉络,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月亮是个好”和“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吗”这两句话,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要围绕课文的句子来生成自己的体验。

2学生探究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针对学生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困难精讲释疑。在《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这是由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这是由于勒的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答案,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然后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要作用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

四、拓展应用,阅读后巩固

通过合作探究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文本的内涵,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拓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在教学中,阅读拓展的方式较多,笔者就常用的几种方式作简单分析。

1写读后感

这种方式最常用,也较为有效。但在教学中,教师在布置读后感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任务,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布置任务。一般而言,读后感写作中要注重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层面来写。

2实践活动

此类活动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如在《海燕》学习后以观察燕子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在实践中一般要注意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逐渐走出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灌输式”向“问题式”过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要来构思问题的设计,避免走入“满堂问”的误区,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初级中学(224100)

上一篇:语文教师应在倾听上下工夫 下一篇:中国电影的地域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