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

时间:2022-05-06 11:24:08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更要突出德育功效,对学生进行一点一滴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必须做好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辨清是非善恶,能够抵挡住不良诱惑;教会学生做事,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做事的态度、方法、习惯。加强德育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确立育人理念,营造德育环境

1、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论物质条件好坏,都应营造读书育人的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教育环境具有极其巨大的育人作用,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能产生深远的德育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就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根柱子闪光。如墙上绘着《中国古代十二孝子图》、《“神六”升天图》等反映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图片,柱子上写着“微笑的你真美,乐学的你真好,健康的你真棒”等提示语。当一个小小的信念通过耳濡目染,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时,学校德育便在不知不觉中成功了。

2、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采用情境训练,即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所学知识设置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2009年国庆盛典实况录像,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其次,搞好课外活动。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社会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德育主导作用

1、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并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育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确实做到为人师表。教师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为人师表,就能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其教育就具有说服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2、以情动人。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快乐的情感状态比冷淡或厌恶的状态远远有利于智慧活动。”以情动人是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法宝。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让学生懂得是非曲直,明辨真假善恶,又要动之以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3、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青少年的思想活跃、反复性大。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是最让教师头疼的,这类学生虽然表面上嬉皮笑脸、顽固不化,但是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这类学生,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味指责,而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改正缺点的内部动力。有时教师简单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中二年级时,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许多教师对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王老师告诉林清玄:“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为之感动和震撼。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他从此发奋学习,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因此,教师教育学生,一定要有春风化雨般的细心和耐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时时、事事都用真善美的天平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初探 下一篇:创新课堂实践 提高政治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