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求 激发问题意识

时间:2022-05-05 11:50:58

关注学生需求 激发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等。下面通过两个教学片断分析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需求,激发问题意识。

教学片断1:一位教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突然,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大声说道:“老师,可以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给我们听吗?”

老师让他坐下来,好好想想再回答。

这时,那孩子又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试探地说:“老师我还是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生气地叫他坐下来,厉声说道:“好好想想再说。”

此时,孩子无言了。他这才知道,老师的故事是没有选择的,也是不允许选择的。

于是老师说:“好!没有不同意见。我们今天就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显而易见,那个想听《哪吒闹海》的同学被迫接受了《小蝌蚪找妈妈》。其实,很多同学对老师所讲的故事也只是唯命是听,谈不上需求。教师的厉声呵斥,何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深入文本,走进学生,启发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片断2:一位老师教学“落花生”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想想:父亲赞美了花生怎样的品质?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下来。随后,学生们开始读、画、交流!

生1:老师,书中有这句话“花生的好处很多,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就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认为是赞美了花生不像苹果一样爱慕虚荣,而只在泥里默默地奉献。

生2:老师,书中说“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认为这是赞美花生的实用和默默无闻的好品质。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这个学生刚说完,有个学生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苹果、桃子有什么不好?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我觉得比花生好。我们应该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老师紧张地看了看教参,心想:教参上写的不是“赞美花生的实用、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吗?

这时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我也觉得苹果、桃子好,它们既体面又实用。

老师看了看有些骚乱的教室,沉默了一会儿,大声说:“请大家再好好想一想!”

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中!

突然,第一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又举起了手,把他的回答又大声重复了一遍。

老师如释重负地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理解得真好!你们都理解了吗!?”

同学们发出了不整齐的回答:“理――解――了。”

……

这位教师教学很机智、够权威――学生主动发展的智慧火花就这样被无情地泯灭了,标准答案被理解了!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我们几点思考:

1.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肯定。学生各自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生活体验等有差异是客观的,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解题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不是像“落花生”一课教学中,教师整齐划一地总结出“惟一的标准答案”。

2.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为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知个体,教师应公开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行为做出反应。有孩子对《哪吒闹海》那么好奇,教师为什么不能机智地把《小蝌蚪找妈妈》改为《哪吒闹海》来满足他的好奇心呢?如果学生有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教师也不应横加干涉,或强硬地说:“你再好好想一想”来加以约束,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自身的主体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及时反思与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让我们的教学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洪泽县教研室)

上一篇:浅析公益诉讼制度中的私人作用 下一篇:读懂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