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理论对农村经济改革的借鉴

时间:2022-05-05 11:50:49

分享经济理论对农村经济改革的借鉴

内容摘要:分享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劳资双方共享收益分配的一种经济理论,主要在于解决劳资关系问题。 这种理论对我国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合作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关键词:分享经济理论 联产承包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分享经济理论主要观点

分享经济也称利润分享(profit share),是指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净收益即利润的一种报酬支付形式,它早已存在于人类的经济生活之中。直到今天,分享经济制度在很多地方的自然收获物的采集和农业活动中还保持着它最初的分配机能。对分享经济最早进行理论分析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他认为工资不应该只等于必要的生活资料,还应该包括一部分剩余价值,应该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在通常的工资基础上,获得投资的收益。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利润分享国际会议将利润分享经济定义为一种可以自由签定的协议,在这个协议下,员工按预先确定的固定比例接受利润中的份额。从十九世纪末起分享制度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凯恩斯理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在这种“停滞膨胀”面前无能为力,分享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分享制”这一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对分享制的认识也由于他们不同的主张而各异。这里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主张。

根据M·L·威茨曼的观点,分享制(威茨曼称之为“分享经济”)是指劳资双方共享收益分配的一种利益分配模式,其主要形式为利润分享制和收益分享制。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则在对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享制的不同形式—员工股份所有制计划(ESOPs)、劳动者管理的合作社(LMc)、利润分享制(Ps)、收益分享制(Rs)和劳动资本合伙制(Lcc)等。员工股份所有制计划是“由资本家付薪酬的企业实行的一种计划,把付给员工的薪酬的一部分用来为员工购买该企业的普通股份,这些股份或是为扩大资本提供资金而新发行的股份,或是按市场价格从现有的股份持有者手中购买的股份”,员工拥有企业的部分普通股份,从而分享企业的收益,共同承担企业发展中的风险,但事实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实行任何决定性的控制。员工股份所有制计划可以实行到彻底的程度,即企业全部的普通股份(企业全部资产)都属于该企业员工所有,或者由员工托管基金管理,或者划拨到个人账户上。这种彻底的经济组织形式就是詹姆斯·米德所说的劳动者管理的合作社。劳动资本合伙制是指通过发行两种股权证—资本股权证和劳动股权证, 所有的股权证不论是资本的还是劳动的,都有资格取得同等的分红权,“员工不需要拥有投资于企业的任何资本(非人力资本—引者注),但是员工和资本家分享企业的收益,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作用”。

分享经济理论在我国农村中的实践与面临的新问题

(一)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中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是对分享经济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创新。1958年我国建立了体制,其本质特征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由此出现了平均主义的组织管理方式。这种乌托邦式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决定自身物质利益的生产核算组织形式,强烈要求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安徽省风阳县,农民要求包产到户、脱贫致富欲望尤其强烈。当时全县最小最穷的小岗村生产队18个农民冒着政治风险,秘密地搞起了“包产到户”。正是由于这一创举,小岗村成了全国包产到户的典型代表,风阳县成了我国农民的第一个伟大创造—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发源地,由此引发了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18户农民首创的改革方案,不仅形成全国范围内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经济改革的新思维。这种分享经济理论分享经济观,来自于农民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必然要求通过劳动取得更多收入,又必然要求分享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致富欲望。这种改革使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得到调整和完善,有力地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小岗村改革方案为起点的农村联产责任制,体现了分享经济理论这一经济改革的新思维,抓住分配环节,调整分配关系,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兼顾了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的利益,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富裕的局面。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迅猛发展,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仅仅依靠一家—户的分散经营活动,必然会遇到技术、物资、资金、供销、储藏、加工、运输、信息、决策等方面的困难,客观上要求必须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合作制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民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对内体现互助互惠,对外则是以盈利为目的;农民出于自身发展经济的要求并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合作对象,自愿组织,自由退出,真正体现自主、自愿;农户以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身份参与合作;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由社员民主管理;合作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生产过程的合作,又有产前产后的合作,既有地区性合作,又有跨地区合作,既有同一所有制合作,又有不同所有制合作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形式,就其组合形式和功能看,可分解为多种类型:社区性合作组织:一般是在村民委员会所辖居住村落的范围内,以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组建,辖区内的农户均为其成员。因为它是以土地为基础建立的,围绕土地经营开展经济活动,在许多地方相当于原来生产队的规模,并利用原有集体经济资源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在承包经济以外发展起来的自营经济,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的的、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原则是让农民自己组织自己,自已服务自己。以协调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

(二)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小区蓬勃兴起,失地农民和农民非农化转移不断增多,农民就业渠道、居住区域、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矛盾也逐渐增多,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突出的矛盾为:部分地方集体经济经营不善。一些地方集体资产管理相当薄弱,加上集体资产与农户利益没有直接挂钩,村民对集体经济运行质量关切度不高。资产运营不善,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职能流于形式,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行政区划调整中集体资产产权处置矛盾突出。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乡、村行政体制都作了相应调整,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村划入城镇管辖,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农民变为居民。这样,原有村组集体所有的财产,很容易产生穷村占了富村的资产,城镇(居委会)占了农村(村委会)的资产,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严重挫伤富裕村组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失地农民利益难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郊农村的征地不断增加,由此出现一大批“无地户”、“无地村”,失地农民仅靠较少的征地补偿费和外出打工收入难以解决后顾之忧和长远生计,更难以过上富裕小康的生活。

近几年,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等要求,组织部分城郊村在撤村建居时,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资本、技术、土地、信息及劳动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形式,把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村级(含村组)经营性资产量划给每个村民,使村民成为股东,增加了农民的分红收入,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撤销行政村、建立居委会时出现的原有集体资产处置难的问题,这是在农村生产要素与市场机制双重约束下的一个最优选择,也是为面上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群众利益、效率更高的制度选择。

分享经济理论实践的经验与成效

(一)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经验

1.以农村集体资产(不含土地)经营为主体的社区股份合作。其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市场化条件逐渐完善成熟,农村土地以外的集体资产产权主体缺位问题急需解决,农民的合法权益亟待有效保护。土地作为农村的一个特殊生产要素,从生产关系、粮食安全、改革措施及市场和自然风险抵御等方面看,目前还不具备把土地股份合作制当作一种可以普遍选择的制度在全国推行。

2.一般借助行政力量运作。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和协调的矛盾也很多,因此要成立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定试点工作方案,对涉及重大的政策、业务问题严格把关,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改革工作中的问题或困难积极协调解决,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3.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区域封闭性。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是以历史上形成的社区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是一种封闭性的股份合作组织,既有经济组织的职能,又有社区服务、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等职能。其股份构成一般不具有开放性,不公开向社会招股集资,并规定其持股人和股权均限于本社区的村民,一般不能退股、流通和抵押。

(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成效

1.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股份的形式,集聚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可以通过技术、专利、管理、信息、商标入股等形式,逐步突破社区的地缘局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促进了农民增收。过去农民难以从集体经济收入中直接获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结构单一,增收潜力小。试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后,在农村增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农民除了享受原有福利外,还能增加工资性收入和按股分红所得的红利,也为区域内困难户的脱贫提供了发展资金,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改善了农民收入结构,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保证。

3.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股份合作制引入了风险机制,主要包括 :一是董事会决策失误或违反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会被股东大会罢免,或是迫使经营决策者按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规则运营;二是投资者投资入股后一般不能随意抽资退股,但可以继承或转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各个股东积极关切集体资产运营效果,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从而强化了集体资产经营者的自我约束能力。

4.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村干部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农民对吃喝多、乱摊派、滥发财物等意见很大。股份合作经济改变了约束机制软弱的特点,形成了按章理事、多重监督的约束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使股权的构成、股红的分配和村干部的工资奖金等方面都有一个明确公开的规范,不会引起股东的不满和猜疑,有利于协调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干群关系。

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新型集体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贯彻分享制的有效载体。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中,通过推行分享制,劳动者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又根据劳动投入的比例分享集体经济的利润,加快了富裕的步伐,符合我国国情,顺乎民意。因此,在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中鼓励实行分享制,是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潘长胜,李明.江苏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广东明确云计算发展目标:产值超千亿 下一篇:关于生产关系优劣判断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