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05 11:00:32

当代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摘 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人居环境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日渐众多的单一型学科都参与相关领域和问题的研究,并在各自领域内探索着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律。人居环境科学的构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目前仍属于始创阶段,它需要诸多学科与专业参与这项开拓性的工作。人居环境科学源于研究人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建筑科学,就目前而言,各个学科都在为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完善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人居环境;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99-01

一、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

(一)全球人居房屋设计趋势

从工业革命以后房屋空间形式变化迅速,一般,房屋的形式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文化/变化――新的生活方式决定新的房屋设计形式。

变更――富裕和受的人口增加要求与其身份等同的独特建筑。

新的建筑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我们设计、建造更大、更好、更独一无二的房屋。

技术革新――新技术(汽车,HVAC――采暖、通风和空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化,尤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

新的发展趋――单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要求越来越灵活的房屋建筑形式:如家庭办公和家庭诊所。

新法规的出现――无障碍住宅。

1.与环境和谐:关键是和自然能和谐共生。人造的建筑物和景观将要提高和加强自然环境,在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日照、风、水和其它的自然资源以达到能源,提高健康和娱乐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生活更舒适更有质量。

2.正确的利用技术:前面已经详细的讨论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的因素,如今面对如此多可利用的新技术,使之更方便于我们的生活。

3.适应性:作为一种新的趋势,房屋的造型可以被认为是主人生活方式和自我的最终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房屋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的要求。

4.社区的意义:新的信息模式如电话、手机、电视和机将人和社区邻里孤立开来。高层住宅中居民不会自己主动的联系,那么这些居民将会很少有与他人联系的机会。在高层建筑公寓提供一个共享的开敞空间,加强水平,垂直的房屋之间的联系,这助于邻里间的交流。

(二)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

人居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浅论人居环境的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

创建一个良好的宜人居住的环境,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是必备的职业道德。而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生态性: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

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

2.经济性: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等,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对房地产也进行调控、控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大背景下,更要讲究人居环境的经济性,降低开发成本。

3.文化艺术性:传承乡土文化。

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传承文脉和乡土文化,同时具有高度的环境艺术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的物质构成(包括技术、材料等)和精神需求(包括心理、伦理和审美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人居环境的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物产等);人居环境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原因是民族文化(社会观念、民俗等);人居环境的时代特征的形成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等)。

(三)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

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审美化是趋向建设性人居的基本条件。建设性人居环境突出历史性、动态性,是以一般性的人居环境为基础,在关注生态化人居环境的建设条件下,而直视人类未来性的优化生存。我们构建走向未来的建设性人居,应该内蕴着向自然生态回归的环境建设导向,通过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复现,并且将自然生态进行技术――艺术的审美构形,而展示环境对于人的生存的生态性意义。

二、结论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理论我着重讲述了自然生态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现在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这一新颖的课题也被人们端上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任彪.新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开发,2002(4).

[2]王伟强,陈坛.走向社区[J].建筑师.第68期.

上一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分析 下一篇:东北地区居住空间风格特色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