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05 08:59:26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现阶段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著作比较多,大多集中在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现象问题,对理论的深层研究不够,同时论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也不够完善,没有重视节地技术的探讨研究,对环境效应问题也缺乏重视,土地集约利用标准的相关标注研制进展也比较缓慢。基于此,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展望了未来土地集约节约的发展趋势。希望本文的论述对未来我国土地集约节约的研究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土地 节约集约 技术方法 研究

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现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因此资源的利用消耗也不断加快,由于受到土地供给总量的限制,城镇发展用地的空间增量已达底线,土地的供需矛盾意境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节约集约土地以及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土地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形势下,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国内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促进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的创新发展。

1.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述

1.1相关概念

中外很多相关学者都从很多角度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概念进行过相关论述。一般意义上讲,学者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首先是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其次就是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有序地置换土地,达到集约程度的目的,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还有学者认为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解释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相对于传统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出的;除此之外,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是会随着时展更变的,不是静态的概念。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这就也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就致使土地的集约程度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相应的不同。只有真正深刻理解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正确地确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相关理念。因此在理解其内涵的过程中,就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的分析。从狭义上进行探讨,就是要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来做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最终也能够获得土地报酬的最大化。广义上来讲,就是要通过先进有效的指导思想来做到土地集约利用,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存量土地投入量等方式来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使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效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土地集约利用的实际效果和具体各方面的投入量并无明显的关系,同时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过程时动态的,因此其标准也比较模糊。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就是在最佳集约度的基础上达到土地利用的各方面效益的综合统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更具有科学的发展思想,因此也就比狭义的概念就显得更加科学准确。

1.2实施的目的

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就是要将土地利用各方面的效益进行综合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预计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城市土地来讲,均是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用地,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是要研究其余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联系。首先,两者之间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类似的,都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控制、土地经济等理论为依据。其次,两者的实现途径相似,主要包括宏观调控、科学预测与评价、相互制约机制。第三,从范围上来讲,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范围大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范围,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盖范围又大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但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区域实践研究等方面。

2.1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理论

由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实际上是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基础所在。不过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的系统建设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仍需要进一步充实相关的理论体系。第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理论仍然不够完善。所以,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建设问题,只有健全相关的理论建设,才能研究出更加有效可行的利用方案。

2.2 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方法

在研究这方面的部门里,国土资源部最早的,先后在各地进行试点研究,研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这两部规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仍然不断在修改完善。另外还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对相关了实施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开展了统筹增量与存量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释放、土地节约集约体制创新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研究。但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时空尺度、标准、评价指标的动态性与客观性等定量评价方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环境效应问题

在环境效应方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着一定的最优集约度和合理限度的要求,超过这两方面的要求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统一的矛盾体,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再则,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改善环境以提升自身的利用效率。因此要想经济、生态和社会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就要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2.4 节地控制与集约利用土地技术方面

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土地科学利用防线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因此需要不断深化土地科学利用技术方面的技术研发。国内关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等待攻破。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规划布局方面的技术研发、土地潜力释放等方面措施的实施,同时也包含了土地开垦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城镇建设区中生态环境指标控制技术以及建筑容积与密度控制等技术,以及退化废弃地再利用技术等,将上述技术相结合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土地集约利用技术育节地控制技术的研发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5 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研究

通过对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薄弱,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仍然无法适应节约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在相关的技术标准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是针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标准,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虽然现阶段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面我国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章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技术规定以运用于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际调查研究,所以,在技术标准方面的欠缺仍是比较严重。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根据上文的论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发趋势重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土地集约利用过程及其效应、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退化废弃地恢复再利用技术节地控制技术,以及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监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等。下文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3.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

要对国内外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支撑理论以及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梳理相关的模式以及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标准,要对不同条件胁迫下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进行重点研究,研究土地经系统论、济理论、区域发展控制论、协调论、生态学理论,以及地学理论在土地节约集约研究中的应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与支撑理论体系。

3.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

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监测技术方法研究,鉴别各类产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监测的内容与指标,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调查方法及调查精度。其次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各类产业用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方法,基于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研究者、农民等多视角,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通过诊断不同利益主体认知土地集约利用的表现和特征,明晰不同利益主体土地集约利用行为驱动机制。再次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即不同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下的环境变化过程与模拟、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与生态风险机制研究等。

3.3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节地控制技术开发研究

重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主要行业建设用地节地控制方法,研制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与用地“定额”指标。其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节地控制技术,包括规划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景观复合与优化配置、混合土地用途配置、土地利用空间分区与管制技术等。再次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节地工程化技术,即地下空间建设的工程技术与新材料和工艺、节地型住宅新型墙体、复合地基与桩基结构化技术等。

4.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因此资源的利用消耗也不断加快,由于受到土地供给总量的限制,城镇发展用地的空间增量已达底线,土地的供需矛盾意境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节约集约土地以及保护耕地。通过上文的论述,对相关的理论方法有了相关概述,希望对未来土地集约节约的完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关涛,宗晓杰.经营城市土地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J].规划研究,2005.

上一篇: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设探讨 下一篇:我国电子零售市场结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