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参与

时间:2022-05-05 04:17:10

论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参与

摘要:在我国加强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的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理论与实践都为加强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提供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检察机关 民事诉讼 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加强我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第一,通过权力制约权力。从理论上说,有权力就必须有制约权力的办法,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脱离制约这一基本的国家权力运作原则,同样适用于对国家审判权的制约。那种认为检察机关进行抗诉会有碍审判独立的看法,实际上仅是一种纯理论的演绎,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现行体制下,检察机关与法院相比,不仅在“法律地位”上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由于缺乏对检察机关职能行使的制度保障,因此,检察机关通常不可能对法院的独立审判构成“威胁”,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方面的实证支撑。其实,加强检察监督本身即隐含着对确保独立审判的追求,而不是相反。

第二,增加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在探讨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的时候,如果仅限于从法院和检察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结论不免会失之偏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才能建立起有坚实基础的民事检察制度。而且目前我国法官的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抗诉的纠错和威慑功能,维护了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在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当事人对法院审判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心理认为多一层监督就多一层正义,因此对民事检察制度还是有群众基础的。

第三,弥补我国审级制度的缺陷。审级制度的确定不单是一个立法技巧的问题,它取决于诸多因素。“仅就案件的审理看,审级越多,意味着案件受到审查的机会就越多,错误裁判得到纠正的可能性也越大。”在此意义上讲,多审级审判的效果要优于少审级审判。我国目前确定的审级制度是两审终审制,属少审级制。但如果实行三审终审制,当事人缠讼、程序繁复、案件审理旷日持久等负面效应势必难免,加之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三审终审制会增加诉讼成本,也不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违背效益原则和效率原则。

第四,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各地方法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使司法独立不复存在,司法公正受到严重侵害。不仅行政权远远大于司法权,而且法院在财政供应、办公设施、工资福利等行使职能的实现条件方面都依赖于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当前法院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司法腐败现象比较突出,而人民法院自身监督相对软弱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的存在,使得试图干预法院审判的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领导不得不有所顾忌,客观上为法院抵御外来不正当干预、坚持独立依法审判提供了支持。

第五,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民事诉讼活动日益增多,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大量纠纷决定了民事公诉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依据我国现行制度,任何人、任何单位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只能向行政执法机关检举和控告,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那么法律上就无法找到一个合格的原告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在西方社会,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干预,以维护公益成为立法通例。

二、强化我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可行性

第一,已经具备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权力分工较为合理的法律国家,就应当在程序上保证每一个实体权益有一个适当的渠道来寻求诉讼保护诉诸法院。因为法院具有消极的一面,不能主动地去解决纠纷,此时,要保护受损的社会公益,就要求有一个主张权利的诉讼主体,在我国所有的国家机关中,最合适代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无疑是检察机关。就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来说,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研究较多,不少学者都纷纷撰文对完善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相关问题献策献言,现行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研究,为我国立法确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和进一步完善民事检察制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实践中已有成功案例。虽然我国目前的民事检察制度虽有很多不足,但如前所述,该制度的存在还有很多重要意义,而且目前其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寻求司法救济的一种手段。抗诉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事人申请再审难、申诉难的现实状况。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5年,山东省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为6256件,人民法院经再审审结的案件为 3405 件,其中改变原审判决的 2763 件,原判改变率为 81.15%。同期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再审审结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为 25520件,其中改判 13522 件,撤消原判发回重审的 1196 件,调解结案的 3826 件,三项共计 18544 件,原判改变率为 72.7%。这些实例已充分证明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赋予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职能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孙谦.司法改革报告――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上一篇:略论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 下一篇: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