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交往学习”引导与优化研究

时间:2022-05-04 08:12:28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交往学习”引导与优化研究

[摘 要]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有效设计和引导优化“交往学习”策略,通过激发兴趣、引入生活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等方式,促进农村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交往学习;引导;优化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提升学习效率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的“交往学习”引导与优化,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交往学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前提,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开展交往学习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城市的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农村小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尤其关键,兴趣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例如,笔者在执教“Unit9 Happy birthday”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了“交往学习”:结合课文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日“party”,并告诉同学们今天有一个同学要过生日,大家猜猜他是谁,同学之间可以运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于是,在接下来的互动中,学生们之间展开了这样的对话:S1:Hello,how are you?S2:Fine,thank you.S1:Today is your birthday? S2:No, it isn't.S1:Happy birthday!S2:Thank you!.S1:How old are you?S2: I'm eight.在这样一个十分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运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导入生活化教学,创造英语表达机会

农村的小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没见过什么大的场面,因此,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交往,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Unit9 shopping ”的内容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单词、句型,创设了一个超市的场景,超市的很多商品都是用英语作了标签,自然也安排了超市的售货员在服务,学生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中,激发了用英语表达的兴趣。比如:S1:Can I help you? S2: I want to buy a pencil.how much is it?S2:A dollar money. S2: thank you!学生看到“商品”的英语标签和用英语问候售货员,自然产生了用英语交流的欲望。

三、优化教学模式,促进交往学习形成

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要优化交往学习的模式,应该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生活体验来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交往学习,完成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学习“Unit6 Happy Birthday”一课中“How old are you?”句型时,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给出学生“name”“age”“ Lin Ming”三个单词,让学生以此去和同学们展开交往学习。为了提升学生任务完成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和两个学生展开对话,作了恰当的示范,学生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在交流遇到障碍时就积极找老师请教,在这样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课堂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英语

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能够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也因为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英语的练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回到家里或者在周围的其他环境中,也难以得到像城市的小学生那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因为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低,周围环境也缺少像城市英语角、英语沙龙之类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挖潜成为引导学生交往学习的关键场所。为此,笔者非常注重运用英语和学生交往,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逐步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并鼓励学生之间也运用英语交流。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英语学习效率低,学习条件差,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现状,有效设计和引导优化“交往学习”策略,通过激发兴趣、引入生活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等方式,促进农村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论中学课改中的德育创新 下一篇: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个性与共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