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课改中的德育创新

时间:2022-07-02 11:02:53

论中学课改中的德育创新

[摘 要]中学德育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因此学校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并通过德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学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创新

德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前课改的热潮中,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生新型的人格,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目标。在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要看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校德育创新势在必行。

一、理念的转变和创新

针对学校当前具体状况,学校管理者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以情育情”的办学理念。以“以人为本”为工作指南,以“以情育情”为办学主旋律,以赏识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塑造学生新型人格为办学追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共建学校、家庭、社区繁荣、和谐发展的多赢局面。教师提倡把真情留给学生,激情留给工作,深情留给同事,热情留给家长。制定新的办学理念,为今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理念转变是先导,教师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师改革的核心。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观,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自身的规律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怎样使目标管理和理念转变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思想,又怎样使目标和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就需要教学创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建立使学生“三会”的观念。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增加信息与技术的发现、获得与分析运用功能,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才能形成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从传统意义的“学”转变到“会学、会问、会做”上来。

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应让学生“会学”。这要求教师不止于“传道、授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的目的。教师本身的信息源要丰富,学生作为“信息受体”不再是被动的“受体”,更多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去运用已有的认识结构,掌握更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更多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应让学生“会问”。这要求教师在以问引问的教学过程中,有高质量的问,学生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高质量问题的发现及思考方式,从而缩短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在教学中诱导和启发学生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通过“敢问”“会问”,不断地否认和超越自己,不断提出富有新意的高认知水平。

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应让学生“会做”。这要求教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放手让学生多动手。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已成历史,但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猛增的今天,加上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多年来“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使不少年轻的一代动手能力低下。学生只有做到“会学、会问、会做”,才能真正产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功能观,要求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简单、直接的“学”转到“会学、会问、会做”上来。当然也对教师的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管理模式的创新,领靠“决策”,导靠“认同”。两者相互补充着发展,其中决策是关键,认同是基础,决策出台只有得到群体的认同,才可能落实和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出台后,应该把取得全体教师的认同作为一段时期内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抓教师理念的转变,学校可以通过多次印发有关课改前沿形势、课改精神的文章给全校教师阅读,利用每周全校教师会结合学校实际、区域实际开展更新理念、深化改革的专题讲座,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同时,在中层干部、全体教师中对“以人为本,以情育情”的管理理念开展广泛讨论,充分听取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标语,大力倡导和宣传,使得“以人为本,以情育情”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 沁 砚

上一篇:太极拳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下一篇: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交往学习”引导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