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组曲》第一首之《吉格舞曲》分析

时间:2022-05-03 06:22:36

《英国组曲》第一首之《吉格舞曲》分析

摘要:巴赫共作有《英国组曲》六首,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第一首《英国组曲》明朗、快乐、清澄,其中《吉格舞曲》是其最后一支舞曲,具有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的特征。

关键词:英国组曲;吉格舞曲;分析

一、乐曲简介

此曲为巴赫的第一首《英国组曲》中的最后一支舞曲《吉格舞曲》,《英国组曲》采用古组曲的结构写成。古组曲又称巴罗克组曲,主要流行在巴罗克时期,并广泛运用于键盘乐(管风琴、古钢琴)等器乐曲中,成为当时很具代表意义的器乐体裁和结构形式,因此被后人称为古组曲。

古组曲的表现范围基本是世态风情。其组织结构框架主要由四支舞曲组成。它们依次排列为:

1.阿勒曼德(Allemande):源于一种德国舞。速度中庸、气质稳重、节奏比较华丽。通常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弱起拍,常见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句法;

2.库兰特(Courante):源于一种法国舞。快速、三拍子,其旋律风格经常是从一个声部走到另一个声部;

3.萨拉班德(Sarabande):一种高贵的西班牙舞。慢三拍子。风格凝重或带有仪式性特点;

4.吉格(Gigue):源于英国或爱尔兰,是一种更快速的六拍子舞曲形式。

上述四首不同风格的舞曲一般都统一在同一调性之中,并通过四首乐曲间“较慢的中速―快速―慢速―更快速”的整体速度布局,来实现其逻辑性对比性发展和动力性组织联合。

古组曲除了通过上述基本舞曲作为结构框架外,开始还可以加序曲或前奏曲等。中间也常常插入其他附加舞,它们一般都被安插于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

古组曲内的各乐曲结构大都采用古二部曲式。此曲也不例外,为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结构。

二、结构图示

三、乐曲分析

此曲为二声部复调性风格的乐曲,各部内部无明显句逗,所以可不划分乐句。

第一部分(A部分)16小节,原样反复一次,这一部分主要为主题的呈示。乐曲由两个声部的八度卡农开始,两个声部进入相差半小节(三拍)。主题节奏为先长后短的组合方式,也是吉格舞曲最常见的节奏组合方式。旋律采用连续的级进进行,加上快板的速度,音乐显得活泼、流畅。从第五小节开始,以第五小节为单位进行向上二度模进。从第八小节开始,以第八小节为单位进行向下二度模进,这时调性已由开始的A大调转入E大调。从第十二小节开始,以第十二小节为单位进行向下二度模进,以E大调的主和弦结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B部分)24小节,也原样反复一次,这一部分主要为主题的展开和收束。这一部分由主题的倒影开始,也是由两个声部的卡农进行进入,但是较第一部分有所变化,第一部分为八度卡农,此部分为五度(或十二度)卡农;第一部分两声部进入相差半小节(三拍),此部分两声部进入相差一小节(六拍)。此后倒影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在第二十一小节的上方声部、第二十五小节的下方声部、第三十小节的下方声部、第三十六小节的下方声部都在不同高度上出现主题,(第二十一小节#D省略去看、第三十小节已由倒影主题还原为正主题,稍有改变、第三十六小节为正主题)因此调性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E大调-b小调-e小调-D大调-A大调。我们可以发现此部调性是由主调的属调(E大调)开始,经过一系列下属调(b小调-e小调-D大调)再回到主调(A大调)。此调性布局正好与第一部分相反(第一部分调性为主调到属调(E大调))。我们还可以发现第二部分的末尾(第二部分的最后五小节)是第一部分的末尾(第一部分的最后五小节)的移调重复,第一部分的末尾是在属调上,第二部分的末尾是在主调上。这种陈述逻辑和调布局无疑地直接促成了后来奏鸣曲式的诞生。

四、小结

此曲结构为非常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结构,具有古二部曲式基本结构特点:

1.复调性风格的二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复调特征所以内部的句法划分具有相对性,甚至可以不划分。

2.特定的陈述格式。即:第一部分要从主调开始陈述到属调(或从小调开始

到平行大调)结束;而第二部分则从属调(或平行大调――经过下属调)回归主调结束。

两个部分都自行反复一次。

3.通常采用单一的主题,统一的织体和统一的速度。因此具有“一气呵成”的特点;

4.两部分比例不均衡,且通常是前小后大,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展开性。

此曲也具有吉格舞曲典型的特点:如速度一般为快速,本曲为Allegro;节拍一般为六拍子, 本曲为6/8拍;节奏为长音符后跟短音符,或短音符的连续进行;声部之间采用赋格式的模仿复调;第二部分主题是第一部分的倒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舞蹈对青少年素质培养的作用 下一篇:贝多芬D大调“田园”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