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教学

时间:2022-05-03 04:32:19

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并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以此消除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汉思维差异 对比分析 翻译教学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各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在英汉两种语言上有所体现。对比英汉两民族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找到两种语言差异的根源。“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思维上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本文拟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译例探讨这些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从而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水平。

一、英汉思维对比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英汉思维差异有很多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主体与客体

中国文化是人本文化,即以人文为中心。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就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汉民族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而这种文化经过长期沉淀便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是物本文化,强调以客观物体为主体,偏重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这种文化类型经过长期积淀便形成了西方特有的客体思维方式。

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包括:汉语句子多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为主语,而英语句子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为主语;汉语句子多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句子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例如,

(1)Her good work and obedience have pleased her teacher.

译文:她学业优良,性情温顺,深得老师的喜欢。

英文例句的主语是抽象名词“work”和“obedience”,而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却换成了人称代词“她”,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

(2)有人提议推迟会议。

译文:It wa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ut off the meeting.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被动语态的形式其实并不复杂,但要达到英美人士那种自觉的使用程度却并不容易。如例句汉语主语为“有人”,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对应翻译是“someone”, 这样就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主动句了,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

英语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语民族侧重于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别。英语语言是形合语言,特别注重语法,句法严谨,句中各个成分之间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连接,而且这些连接手段是必需的,不能随意去掉。而汉语历来注重意合,“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只要意思清楚,语法和句子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句子中间的连接手段常常省略,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所以才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没有动词的诗句,但是诗的意境和韵味却丝毫未减。例如,

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

译文:我们看见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要到了。

原句中的连接词“as”表达的是因果关系,但是在中文句子中却习惯省略,听话人完全能够根据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领会二者的关系。如果非要加上“因为……所以……”,句子反倒变得生硬了。

(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总的来说,汉民族思维趋向于形象思维,英语民族思维趋向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差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中有大量概括、笼统的抽象名词,用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微妙的情绪,而这些词往往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汉语却习惯运用各种丰富而形象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虚的抽象概念。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就要注意尽量把英语抽象词转化成汉语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形象生动,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例如,

But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my case.

译文:但我的事已经搞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原句中的“publicity”是个抽象名词,它可以有很多含义,结合本句的意思,把它具体化,译成汉语“满城风雨、人人皆知”,既切合原句的意思,又非常形象、生动。

(四)直率与含蓄

西方人感情外露,善于表现内心的感情;中国人比较含蓄,往往不直接表露内心感受。受这种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句子习惯先交代背景条件和周围环境,逐步渲染,然后进入主题,句子的重心多位于后半部分;而英语句子习惯开门见山先进入主题,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最前面,然后再依次补充条件和其他次要信息。例如,

(1)I’m very happy to receive a letter from you.

译文:收到你的来信,我十分高兴。

从上例可见,英语句子首先表达情感,再说引起这种情感的原因。而汉语先说原因铺垫,再表达情感。

(2)You can arrive in Beijing earlier for the meeting provided if you don’t mind taking the night train.

译文:如果你不介意坐夜车的话,你可以早一点到北京去参加那次会议。

英语条件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 汉语句子一般习惯把条件讲在前面,然后再引出主要信息。

二、英汉思维对比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启示

从上文的论述可见,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毋庸置疑,在日常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消除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

(一)帮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还要多向学生传输西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知识,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并且鼓励学生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找出二者的差异。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是消除这种差异对学生翻译学习影响的前提。

(二)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教师还要专门讲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从句子结构、篇章组织等各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语言和思维是息息相关的,思维差异是语言差异深层次的原因。学生通过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对思维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三)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

我们发现,两三岁的中国孩子在美国生活,不用多久就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除了他们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之外,也说明英语思维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翻译教学中也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客体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材料进行重点讲解,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思维游戏,要求学生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总结两种思维的差异,使学生逐渐适应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并且在英语遣词造句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英语思维方式。

总之,在翻译教学中进行英汉思维的对比分析是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英汉思维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和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篇章,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绪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布局严谨可追求 浑然一体有方法 下一篇: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