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较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纲要)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5-03 10:14:27

国内较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纲要)的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若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从体例、模块和特点三个维度较细致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些文件的实质与内涵,恰当地依据上述纲领性文件实施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与指南。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43-04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国标”)。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颁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省标2007版”)。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颁布《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以下简称“基标”)。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对原有指导纲要适当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以下简称“省标2013版”)。

目前来看,上述标准与纲要在国内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将通过对上述文件的对比研究,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些文件的实质与内涵,有效地实施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与指南。

总体比较

表1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纲要)的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文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阶段,其中基标面向的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这一“民间”标准虽不具备相应的行政效力,但因其核心制定者同时为国家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因此,这一标准的出现与导向值得关注与研究。

上述四个文件虽然颁布时间、颁布机构、文件性质、文件体例与适用阶段不尽相同,但是均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课程的基础性与综合性。这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效形成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能力,进而感悟与内化信息道德、信息文化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与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上述四个文件又各具特色。为此,我们将从体例、模块与特点三方面对相关内容做更为细致的比较与分析。

体例比较

1. 国标的体例分析

国标的撰写选择的是按模块(必修与选修)分述的方式,模块内则按不同的主题分别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细述。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例如,必修模块中的“信息获取”主题描述既有例子又有建议,清晰、翔实而具体,便于阅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内容标准,但同时也相对较占篇幅。

2. 基标的体例分析

基标的撰写则选择按学段分述的方式,同一学段内进一步按“模块—专题—单元”的层进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标准。表2为小学段基础模块的一个专题示意。

这样的描述具有简洁、明了、紧凑的特点,但是缺乏具体的例子与可操作性建议的支持,经验贫乏的阅读者在解读和借鉴本课标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和困惑。

3. 省标的体例分析

省标同样选择按模块(必修与拓展)分述的方式,但是在模块内,则采用表格略显与文字详述相结合的形式。以基础模块的描述为例,表格纵向划分为三个阶段,横向则按信息的获取、存储、表达、交流四个维度划分为四项内容。

表中的各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在横向上相互贯通,其中的信息呈现有助于读者清晰、扼要地把握全局;而紧随表格之后的详细说明,则以文字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地对内容标准加以描述,同时配以适当的实例,使读者得以更细致、透彻地解读相关的目标要求。

模块比较

1. 省标2013版较省标2007版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和调整

省标2007版中拓展模块I为主题活动,这一模块原则上要求在小学段开设,初中段视情况而定;作为拓展模块II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在小学段则不做明确要求,可视情况而定。

而在省标2013版的拓展模块设置中,主题活动被整合于基础模块的教学要求中,不再作为一个模块独立呈现;新增了拓展模块III——物联网;而“算法与程序设计”、“机器人”分别作为拓展模块I和拓展模块II,在小学与初中段的模块设置中均有体现。

上述变化反映出江苏作为一个经济与教育强省,能够顺应科技进步与时展的趋势与要求,在课程纲要的调整与修订中充分体现出了时代性、时效性、引领性与前瞻性。

2. 基标义务段的模块设置与省标2013版更为接近

对比基标与省标2013版,我们发现二者在模块的设置上较为接近。除了省标2013版中的拓展模块III在基标中未予体现,二者在小学与初中段均设置了基础模块、拓展模块I和拓展模块II,且各模块的课时分配与内容标准描述也较为相似。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各模块内的板块划分不尽相同。以基础模块为例,省标2013版将模块按“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保存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四个项目加以划分,而基标则是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来呈现相应的内容标准。前者较倾向于以“信息处理”的逻辑来划分维度,而后者更侧重于从“技术运用”的视角来设置专题。

二是内容标准的深度与难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基标相对于省标2013版而言要求更高。比如,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简单动画制作是省标2013版初中段的学习内容,但在基标的小学段却均已有所体现;对于硬件,省标2013版在小学段的要求是认识常用外设、掌握最基本操作,而基标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数码设备的功能、开关、接口与使用均有所了解和掌握,且在小学与初中段对学生的打字速度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规定。这样的深度要求与基标的研制者多来自京、津、宁等教育大市,且多来自研究机构与重点学校不无关系。

3. 基标高中段模块设置较国标有较大差异

比较基标与国标,我们发现,基标在模块设置方面做了较为大胆的调整与改变。

基标的高中段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原国标中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被整合于网络应用技术模块中,不再设有基础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且无严格的必修与选修区分,原则上要求按三选二实施教学。

这样的设置更强调了分领域的技能应用能力训练,且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标的研制者认为,如果各地能够严格按照基标义务段的内容标准来实施教学,那么到了高中段,学生就应该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应用能力培养。然而,下述问题似乎更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1)应然是否就是实然?(2)信息技术是否就是计算机技术?(3)作为一套试图面向全国的标准,这样的设置是否真正具有应对实际存在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生源差异的灵活性?(4)高中学生未来的专业走向是否都是IT领域?我们是否有必要对全体学生均设置如此专业的要求?(5)网络应用技术模块中整合了网络通信原理、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等知识,短短36课时的分配能否有效地涵盖与落实如此丰富的内容?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又能否真正有助于学生学有所获?

我们看到,省标2013版的推出是在基标之后,而江苏作为一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强省,其软硬件投入力度相对较大、师资整体配备与实力相对较强、生源层次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其课程指导纲要的设置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具有较显著的区域特色。但是,较之省标2013版,基标又进一步呈现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后续适用范围的相对狭窄与局限。

特点比较

1. 省标体现了重基础、求拓展、顺变化

无论是省标2007版还是省标2013版均强调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彰显了课程的文化教育意义,且关注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明确的阶段与维度的划分,将内容标准循序渐进地分配于各板块之中,切合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省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是省标2007版还是省标2013版,均设置了拓展模块,为不同学力、不同能力、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拓展空间。

省标2013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对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均做了恰当而及时的调整与变化,不仅引入了多平台、多操作系统,还将物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拓展模块加以呈现,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感与发展性。

2. 国标彰显了基础性、普适性、灵活性

国标同样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学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与学习。

国标中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设置,既突出了标准的基础性导向,也使标准得以更灵活地适应全国各地较为复杂的城乡、区域与生源的差异,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学校均能够依据标准有效地开展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而标准中五个选修模块的设置不仅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与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也为对某一领域确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为专业、更为广阔且切实可行的发展平台。

3. 基标凸现了深立意、高定位、远规划

基标立题深远,分别从技术层次的分类与社会生活的逻辑两个角度阐述课程内容,强调了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传递富有底蕴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标准中蕴涵的技术三层次的思想值得体味和借鉴。

基标定位较高,无论是对于基础教育段的学生还是教师,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样的一个定位或许在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大背景下显得有些超前和不太切合实际,但贯穿其中的逐段递进、螺旋上升、无缝对接的设计思想却代表着未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这样理解,目前的基标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更长远的规划。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乡、区域与生源差距会逐步缩小,各学段“零起点”或“低起点”的现象将逐步减少,届时,这套相对理想化且具有一定前瞻性与超前性的标准有可能真正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

结 语

通过上述比较与分析,我们看到,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四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纲要)均对提升不同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国家或区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基标作为一套相对超前的标准,其背后的思想与理念对于引领国家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在此,笔者有两点建议。

1. 国标作为唯一的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前仍缺失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与规范,建议在后续的修订中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使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能够覆盖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而基标中所蕴涵的思想和理念可在未来的国标修订中予以恰当地体现。

2. 作为面向全国的课程标准,未来国标的修订还是应当秉承其基础性、普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更好地切合当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均衡性与差异性,有效地引领并指导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校,从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落实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聋人学校)

上一篇:看点 11期 下一篇: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