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处处在

时间:2022-05-03 04:37:56

在日常生活中,阴阳几乎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在一个家庭内,如果妻子在事业上、名望上成就比较大,丈夫稍差一点,或窝囊一点,人家就说,这个家是阴盛阳衰。说到天气,今天阳光明媚,明天阴天下雨,也有阴阳的问题在里面。人的性格,有阳光性格,开朗活泼,这个人是阳光男孩、阳光女孩,或者这个人总是阴阴的,阴柔性格,还有不好听一点的,这个人有点阴险,也有阴阳的问题。

“阴阳”这两个字,或者说这两个概念,最初的意思非常简单,分别指太阳照到和太阳没照到。所以,“阳”就是有太阳,晴天;“阴”就是没有太阳,阴天。“阴阳”本来是说天的。后来,渐渐被用来描述地,说地也有“阴阳”,地有向阳的,也有背阴的。可见,“阴阳”的早期含义很简单,是对天地现象,或者说是对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神秘寓意,一点也不深奥。在传世文献中,甲骨文之后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包括甲骨文及其后的盒文),“阴阳”的意义只限于表示下雨、不下雨;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也引申为黑夜和白天。

随着文化的发展,“阴阳”的内涵越来越抽象化。其实,即便在早期,“阴阳”也包含着这样的趋势。我们试想,“阴阳”可以指天上的两种现象、地上的两种现象,甚至天地之间的白天和黑夜。也就是说,“阴阳”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这里的“阴阳”是无形有象,介于虚实之间的东西。它没有形状,你不能说“阴阳”是扁的还是圆的;它也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它有“象”。“形”与“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具体一些,后者更抽象一些。我们平常所说的“想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一定看见那个东西,或者说天地间不一定有那个东西,但是你可以想“象”,想出它的形象来。比如,你可以想象牛头马面、三头六臂、人头蛇身,可是天地间根本没有这样的怪物。“阴阳”只能称之为“象”,不能称之为“形”。它不等同于虚,又不完全是实。因此,可以把它定位在虚实之间,定位为“形”以上的“象”。“阴阳”就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虚与实之间。它最初的意义也即如此。比如说一个地方背阴,“背阴”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

后来,这个意义上的“阴阳”被提升成为天地之间的“气”。春秋战国的文献里有很多这样的表述。其实,这种观点早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宣王和幽王的统治比较腐败,经常有大臣进谏,规劝他们改过从善。其中就有两个著名的例子提到阴阳之气。一个是关于春耕。在中国古代,天子要在立春时举行“春耕”仪式。北京的先农坛就是干这个的。立春之日,皇帝要到先农坛之类的地方去,扶着犁把,象征性地耕两下地,表示春天开始了。周宣王当政时,要废掉这个仪式。有个大臣谏言说:立春时节,“阳气俱蒸”。如果你不去动一动土的话,庄稼就长不好。(阳气“蒸”,就是从下往上冒。)

另一件事发生在周幽王时代。某日发生了地震,一个大臣借机进言说,为什么会地震呢?因为“阳伏而不能出”。“阳”伏在地里不能出来。“阴迫而不能蒸”,“阴”压迫着大地,使得阳气不能蒸发而出,“于是有地震”。阳气在哪儿呢?它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底下。这种阴气在上,阳气在下的看法,与我们常规理解的阳上阴下的观念大不一样。阳上阴下,展现的只是一个静态,一个死的、不动的状态。中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恰恰是:阳气在下面,阳气的特点是由下向上蒸发,阴气在上面,特点是由上往下压。

上一篇:傅斯年 爱恨情仇 下一篇:郑和下西洋 凭什么凌越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