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凭什么凌越万里?

时间:2022-08-24 12:09:54

近日,福建泉州港几个港区被整合,新港舍弃“泉州港”名称,改用“湄洲湾港”,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人们反对改名,是因为这里留下了太多中国人的群体记忆,最重要的,即为郑和。

能不忆泉州

郑和七下西洋,或从南京龙江港出发,或在太仓刘家港集结,此外,福建泉州港,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以及郑和舟师的驻泊港,也颇为重要。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把泉州作为起锚地。除了这一次,现在被普遍承认的,还至少有四次。

在古代,泉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俨然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虽然在明代,泉州经济开始衰落,但仍算是海滨邹鲁和鱼米之乡。再加上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难怪郑和选择这里,储备海上给养,做最后的准备。

另外,泉州聚居着大量渡海而来的穆斯林,他们不仅熟悉阿拉伯地区的情况。而且熟谙航海技术以及星象学知识。泉州当时造船技术先进,而且通水性、懂多国语言的人才多,郑和下西洋前,都要在这里招募最有经验的水手,寻找各种航海、贸易、翻译人才。

现今,泉州都保留着很多与郑和有关的史迹,也流传着许多的动人故事,“接官亭”即是其中之一。

接官亭在百崎渡口,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由回民始祖郭仲远捐资建造,以供路人休息。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前,曾到泉州清净寺礼拜,结识了同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的情意,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称为“接官亭”。还有一段佳话,说郑和曾在此成就了一对好姻缘,因此接官亭,也叫送嫁亭。

使节日青花

在泉州,郑和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的来临,沿海南下;在这里,他集结船员,将船只做最后的整修;在这里,他到圣墓行香,祈风,拜妈祖;也是在这里,更多的货物被装上郑和的货船,而其中最著名的货物。就是青花瓷。

以宋真宗“景德”年号命名的古镇,是青花瓷的出生地。景德镇距海岸线三百公里,出窑的上等青花顺江而下,在长江口登上郑和的宝船,从此开始了它们的旅程。

为保证瓷器完好无损,船员们拿另一样重要货物来作为减震工具,那就是茶叶。他们将瓷器置于装满茶叶的箱内,用厚而柔软的茶叶将青花瓷覆盖。

旭日东升,火红的朝霞洒遍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接受来自码头上人群的热情致意。郑和将青花瓷送到异国人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青花瓷,同时也献出了最宝贵的礼物:五金、珍宝、动物(麒麟等)、布匹、药品、颜料、食品(番盐、糖霜、胡椒)、木料、一些稀罕之物(光学眼镜),还有各种香料,如伽蓝香、柏香、檀香、罗斛香。乃至价值连城的龙涎香。在香水工业发达的今天,每千克上等龙涎香的价值为1至4.5万法朗,转手给化妆品制造商,可获利润,相当于一千克黄金的价格。从东非的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的“苏麻离青”,也就是钴矿石,更是成为中国青花的主要原料,使日益衰微的瓷器生产重获生机。

可以说,瓷器作为官方使节,所经过之地,都自发性地卷入这种一场“以物易物”的贸易,也使中国其后几百年中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让西方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后来,当横穿亚洲北方的陆上交通线路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受阻时,海上丝路逐渐形成。由于海上丝路运送的主要货物是瓷器,有人称之为“陶瓷之路”。“瓷器”的英文“china”,更是成为西方人口中的“中国”。

青花瓷到过海外,并代表了中国,但它毕竟不是会飞的神器,那么它是乘着什么,穿越茫茫大海的呢?

海上巨无霸

今年,正值泰坦尼克号在深海里沉睡百年。这艘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豪华巨轮,却在处女航中不幸触到冰山,五个进水的隔水舱刚好达到设计极限,因而沉没于大西洋底。20世纪末,中国观众从好莱坞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目睹了它的隔水舱。而中国的水密隔舱设计,比西方领先了500年。

《明史》中记载,郑和船队中一号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九桅十二帆,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陈列室里,有一根长度为11.07公尺的铁力木舵杆,1957年发现于宝船厂遗址,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为郑和船队打造的。学者根据古船的比例推算,拥有这根舵杆的船只长度大约55公尺。15世纪中叶,世界第二海上势力威尼斯的帆船,最大也只有50公尺长,而哥伦布1492年航向新大陆所用的旗舰“圣·玛丽亚号”,只有35公尺。

虽然对于郑和宝船的大小,至今仍有争论,但是,当时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是无可非议的。

从宋代开始,一千年的远洋航海史早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海上大国。在郑和出航前,这个古老的帝国,早已为他准备了精湛的造船和航行技术,使他几乎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

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就纪录了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干人的海船。宝船上的船帆,根据季风的特征变换着。在没有发动机的中世纪,是它们赋予长达140多米的巨型船舶远航的能力。直到今天,中国风帆,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有经验的西方航海者,无不惊叹于中国船帆的精巧有力。

中国领先欧洲五个世纪,使用千船坞造船。还通过使用开孔舵和披水板,改变阻力,使船只在侧风、逆风行驶时。保持航向不变。而被称为“镇海神针”的巨锚,也可视为传奇。

除此之外,在郑和的船队中,有专门运送粮食的粮船;有专门提供饮水的水船;有运载马匹的马船;还有为整个船队提供安全保障的战船,其配备分工十分科学和精细。

运斤能成风

宝船建成了,港口也选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和手中握着地图,站在宝船甲板上,等待季风的到来。就要驶入茫茫大海,作为两万七千余人的统帅,从未去海上的他,将怎样保证船员的安全?怎样保证航线的无误?又是如何解决海上生存问题的呢?

当然,郑和的船上,没有卫星定位、电子罗盘、声纳探测仪、电视监视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但不论是测量方位、方向、历程,还是测量海水的深度,郑和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办法。

郑和时代的远洋航行,靠季风驱动,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如约而来的季风,像一道命令,使人精神振作。等待已久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拜过妈祖,满载着货物,郑和船队顺着东北季风离开了港口,“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整个船队浩浩荡荡,在海面上绵延数百里。

季风、硬帆、旋转橹,三者配合,成为推动航行的动力。船员以“更”记程,一针一针地记录着船队的航线,精心的绘制《郑和航海图》。夜晚,观测员站在甲板上,以星星的位置判断船只的位置,这种“牵星过洋术”,也被附在《郑和航海图》中。

另外,用指南针原理制作的海罗盘,也用来指示方向。它用磁针拴在灯芯草上,固定起来,防止海上的摆动,不论海水如何颠簸,指针都不会有误。当时的海罗盘分24个方向,48个

上一篇:阴阳处处在 下一篇:舍瓦永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