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13 14:11:59

阴阳合同

阴阳合同篇1

1、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同一事项订立两份以上的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其中对外的一份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是以逃避国家税收等为目的;对内的一份则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是书面或口头。“阴阳合同”是一种违规行为,在给当事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预示着风险。

2、2018年6月3日,针对网上反映有关影视从业人员签订“阴阳合同”中的涉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高度重视,已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如发现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严格依法处理。6月27日报道,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进依法纳税,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10月3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以及江苏省税务局获悉,2018年6月初,群众举报范冰冰“阴阳合同”涉税问题后,国家税务总局高度重视,即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依法开展调查核实,案件事实已经查清。

(来源:文章屋网 )

阴阳合同篇2

关键词:阴阳合同; 危害性; 形成原因; 合同效力; 防范措施

1“阴阳合同”的概述

1.1“阴阳合同”定义

“阴阳合同”,又称“黑白合同”,其概念主要出现在《招标投标法》颁布之后。“阳合同”为发包人、承包人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依据招投标文件签订的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合同,其主要特点为:经过合法的招投标程序,该合同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与之相反,“阴合同”是双方为规避政府监管,私下签订的合同,未经合法的招投标程序且该合同未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阴阳合同”区分针对的是招投标和备案程序。“阳合同”程序合法,对外公开,但不实际履行,主要应付政府监管;“阴合同”私下签订,只为当事人所知但实际履行。虽然“阴阳合同”的标的完全一样,但在具体的合同价款、工期、工程款拨付条件等实质内容方面则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工程造价方面,“阳合同”的合同价与中标价相同,而“阴合同”的合同价比中标价低,甚至约定承包人还须承担额外费用;在工程款拨付方面,“阴合同”往往要求承包人垫资,付款时间比“阳合同”滞后,甚至约定工程竣工结算后不按规定时间付款等等。

1.2“阴阳合同”的典型情形

第一种:招投标人均按造价管理的规定计算,进行招投标,并将中标结果备案。招标人与中标人又通过补充协议等形式,修改“阳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承包范围、合同价款、工期、质量等级、工程款付款期限等。

第二种:招投标人均按造价管理的规定计算,进行招投标,并将中标结果备案。招标人与中标人私下又签订一个合同,约定承包人中标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让利。一些情况下,双方直接在私下合同中约定中标合同仅为在政府备案使用,双方一切权利义务以私下合同为准。

第三种:招标人在招标公告前,向拟投标人发出调查表,内容涉及让利,并以此作为参加投标的先决条件,促使投标人互相压价。

2“阴阳合同”的潜在危害性

2.1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

“阴阳合同”不是“真高价假低价”就是“假高价真低价”,无论“孰高孰低”,其主观动机都是为了掩盖某种非法的目的,逃避政府监管,规避法律,或为了欺骗竞争对手。由于签订“阴阳合同”必须承、发包双方相互配合,共同保密才能得手,签订“阴阳合同”而得到实际利益的一方往往采用贿赂的方法,付出一些小的代价收买对方的有关人员,还有少数公共投资的发包人通过“阴合同”设立小金库滋生腐败,使国家的利益蒙受损失。

2.2 使建筑市场的竞争失去公平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有良好的竞争秩序。发包人、承包人签订“阴阳合同”,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损害了正当竞争者的权益。“阴合同”违背了《招标投标法》的强制性规定,“阴阳合同”违背了《合同法》“诚实信用”“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规定,导致其他竞争对手不仅因失去中标机会而得不到经济利益,还会因参加这种已经内定的招标活动而造成人力、物力的直接损失。因此,“阴阳合同”的做法使国家的招投标制度形同虚设,毒化公平竞争的环境,使遵纪守法、诚实善良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不仅失去机会,也失去对公平竞争的信心。

2.3 使建筑质量和安全失去保证

通过招标投标程序而签订的合同被人们称为“阳光下的合同”。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的规模、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才可以较低的成本建造出合格的工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活动不仅可显示出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保证其中标,而且招投标活动实际上也可以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并且促使企业抓管理、上规模、降成本、求发展,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的。而通过“阴阳合同”等不当手段获取中标的,往往是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阴合同”造价低,承包人为了降低成本,签订“阴阳合同”后,往往出现偷工减料、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拖欠农民工工资、减少安全投入等现象,极易导致质量和安全事故,增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4 使承发包双方的权责失去约束

对于尚未开始履行的“阴阳合同”,由有关行政部门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直至取消其投标资格,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也可不涉及合同的效力问题。但对于已基本履行完毕的“阴阳合同”,究竟应按哪个合同进行结算,则必然涉及到合同效力问题。“阴合同”对发包人并非全是“馅饼”。“阴合同”如能正常执行,承包人能得到预期收益,自然无话可说。如果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亏损严重,引起仲裁或诉讼,则“阴合同”无效,只能执行“阳合同”,发包人一系列计划落空,可能使工程中途搁浅或延期,根据“阳合同”还要赔偿承包人的损失,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更有甚者,有些投标人先利用优惠条件骗得招标人信任,签订“阴合同”后再与发包人计较。所以说,“阴合同”对发包人来说也不是绝对有益,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3“阴阳合同”的形成原因

3.1 客观原因

“阴阳合同”的形成有其客观性,主要原因是建筑市场的供需关系失衡。我国在2001年对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后,承包人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有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标准要求的业绩,不得不答应业主的苛刻条件或主动提出优惠条件,而这些条件又不能写在“阳合同”中,只好另订“阴合同”。其次建筑市场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由于相当比例的建筑市场交易在搞私下协议,所以行内也就习以为常,认为法不责众了。人家搞,你不搞,你就竞争不过人家。即使有人举报有“阴合同”存在,最后的结局也是承包人帮助隐瞒,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因此,“阴合同”的存在是行业客观环境、行内市场主体法治意识薄弱所致。

3.2 主观原因

发包人签订“阴阳合同”的动因,一是通过“阴合同”融资。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垫资已成为发包人对外发包和承包人承接业务的常规竞争手段。我国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明文禁止施工企业垫资,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规范建筑市场交易秩序出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垫资保持一种“禁止”态度,如果在招标文件中有垫资要求,将很难通过招标文件备案程序,如果在合同中加入垫资条款,又很可能无法通过合同备案程序。当这一矛盾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时,发包人为规避政府监管的“阴阳合同”便产生了。二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发包人通过“阴阳合同”方式,绕过有形建筑市场,先通过所谓“内部招标”确定承包人,签订“阴合同”后,由承包人协助组织“围标”,并签订一个程序合法的“阳合同”,并要求承包人按照“阳合同”数额开具工程施工发票,这种先“内部招标”再“围标”的方法摆脱了政府监管,并且招标人与投标人进行价格谈判的余地更大,也无形中加大了发包人的“成本”,这可以让发包人的财务账面上出现亏损或微利,而避缴高额的企业所得税,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三是非法肢解发包。肢解发包,是指发包人将应当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分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不同的承包人的行为。私人投资领域的发包人进行肢解发包,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追求工程建设利润最大化,对某些利润空间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肢解发包或指定分包商,进而获取低廉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争,并且可能以工程质量为代价;而对于公共投资领域的发包人来说,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却是其实现权利寻租的手段。为了杜绝以上情况,《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不得肢解工程。发包人要规避政府的监管也只有通过“阴阳合同”来实现。 对承包人而言,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来迎合发包人,先承诺发包人的苛刻条件拿到施工业务再说,或者期望“低报价高索赔”,也只能通过“阴阳合同”实现其承包工程的目的。

3.3 制度根源

“阴阳合同”形式的制度根源是我国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发包人的行为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二是建设、招投标、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参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但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脱节,如招投标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在招投标基础上签订的“阳合同”,却管不了施工中双方签订的各种形式的补充协议,以及双方在最后办理结算中所遵循的合同,这为“阴阳合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4“阴阳合同”效力认定

“阴阳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是解决“阴阳合同”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对“阴阳合同”的效力进行合理的认定,才能在合同纠纷和司法实践中较好地解决“阴阳合同”所带来的问题。

《招标投标法》第43条规定: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第46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在文件发出后30日后签订合同,双方不得再签订违背原来合同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尽管“阴合同”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双方在实践中也按照“阴合同”的主要条款实际履行,但“阴合同”为私下协议,未按《招标投标法》进行招投标程序,违反了《招标投标法》等43条、第46条强制性规定,且该合同未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为无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本文简称司法解释)第21条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即司法解释从结算依据效力方面否认“阴合同”。

在合同纠纷处理实践中,本文认为简单地否认“阴合同”的效力在一些情形下并不是解决“阴阳合同”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阴阳合同”问题上,如果一律认定“阳合同”有效,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合同非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二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侵犯了其他人的公平竞争权,甚至侵犯了国家利益。依据《司法解释》第21条的规定亦难以得出备案的“阳合同”必然有效的结论。与此相应的,实践中一概否认备案以外的“阴合同”效力对解决纠纷并无裨益。例如“阴合同”“阳合同”的基本内容相同,而“阴合同”对承包范围、质量等级、结算办法等进行了详细的约定,而该约定仅为“阳合同”内容的细化,这种情形下,“阴合同”应有效。其实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存在两个版本的合同,私下协议仅为备案合同的有益补充。

所以,本文认为,对“阴阳合同”的效力认定,不能简单地从“阴”“阳”合同形式上来确认其效力,而应分析其是否违反了《招标投标法》的强制性规定,从而导致其符合《合同法》第52条的无效情形而无效。各种不同形式的“阴阳合同”的效力认定,需要审判机关或仲裁机构在审理实践中针对具体分析而得出结论,同时司法机关的实践也会丰富对“阴阳合同”这一特殊问题的理论研究。

5防范“阴阳合同”的对策

5.1从制度设计这个源头防范“阴阳合同”的形成

通过成因分析可知,“阴阳合同”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归咎于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其防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是改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加强发包人内部自我约束。从成因分析来看,上级监管力度大、实行多头监管的当事人不易成就“阴阳合同”。因此, 迫切需要结合当前的国有资产改制重组,改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合理引导民营企业的公司化建设,从源头上“防漏补缺”减少“阴阳合同”的产生。二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更为严密、规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示范文本,设置不可更改的条款,以保证双方当事人在此前及此后都不再签订与备案合同相违背的其他合同,否则不予备案,这样,直接从制度设计上来避免“阴阳合同”的出现。三是司法审判中通过法律适用活动,总结“阴阳合同”的具体情形、处理方式,通过司法实践推动这一问题的立法活动,从法律制度上规范施工合同。总之,不论是加强发包人内部的自我约束,还是从建设行政管理角度,或是从司法实践出发,应避免“阴阳合同”两套约定的现象出现;而一旦出现两套约定的情形,挖掘受法律保护的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判定,才能保护双方正当的合法权益。

5.2 建立长效的“阴阳合同”发现机制

“阴阳合同”被操作者屡试不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难以被发现和揭穿,不发生合同纠纷或者介入诉讼(仲裁),操作者是不会主动把“阴阳合同”的底细抖出来的。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阴阳合同”的发现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地对操作者给予处罚,同时也可以产生一种震摄和警戒作用。

建立工程项目的决算审计公示制度,就是为了发现实际的履行情况与经审批的、公开的合同是否一致。对于公开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对那些报价与标底差距较大的中标者应重点抽查,并将结果加以公示。如最终的审计结果与备案合同出入较大,应由承发包双方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既便于公众,特别是其他的投标人的监督,也会使“阴阳合同”的真象容易被发现。

5.3 开展施工企业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的自觉性

合同的缔约是双方行为。施工企业组织松散,缺乏行业的自律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阴阳合同”的滋生。只有加强施工企业行业自律监督,通过建立地区建筑企业行业协会组织,以制订地区建筑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依法经营活动,才能自觉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自觉抵制“阴阳合同”。

5.4 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打造行业诚信体系

“阴阳合同”的产生与行业的信用缺失密不可分。要以有形建筑市场为依托,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动态监管,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本地区的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和诚信信息平台,并实行全国联网,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有形建筑市场应当利用自身介入缔约合同过程较早的优势,开展对合同从缔约到履约的全过程跟踪调查,为工程承发包主体双方建立合同履约信用档案,及时公布各类建设工程合同履约情况,对于合同履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公布,并向有关监管部门如实反映,定期评定信用等级和不良行为记录,实现全社会对合同履行的共同管理,从而打造行业内的诚信体系。

5.5 实施全过程、多部门联动管理,创造良好缔约氛围

要从招投标活动开始,加强对“阴阳合同”的监管,严格执行招标投标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造价管理,尽快拿出认定投标人企业成本的合理办法。通过科学、合理、公正的招投标管理,创造合同缔约的良好氛围。合同管理不仅是建设部门的事,还要有司法、税务、工商部门的配合。由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发包人的约束力不强,须加强与司法、税务、工商等部门联动管理。因此,推动行政管理体系与司法管理体系的联合管理势在必行。

6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阴阳合同”的成因及危害性,当前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发包人的利益最大化要求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冲突是形成“阴阳合同”的根本原因。要防范“阴阳合同”的形成,要从制度设计这个源头抓起,通过行业自律,建设一个诚信体系,建设、司法、税务、工商等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长效管理,将“阴阳合同”拒之市场之外。

参考文献:

[1] 冯小光.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建筑经济,2005(1).

[2] 吴旭丹.工程招投标中法律问题的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4).

阴阳合同篇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美国来到中国,克里斯・丹尼尔斯知道自己的实力在强手林立的美职篮里难以立足,于是像其他CBA外援一样,借着美国球员的光环进入海外市场,立足打下一片天地。

凭借着自己在韩国的K联赛和美国的发展联盟NBDL的实力表现,丹尼尔斯被CBA多支俱乐部所看中,2012年12月他进入青岛队,8个月后,他加盟了辽宁队。很难想象一位在CBA中算作实力出众的外援仅为辽宁出战8场比赛就被裁员。

辽宁队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丹尼尔斯缺乏职业素养,冲撞教练,违反职业道德,多次违反俱乐部相关规定以及不听从教练的安排,因此球队根据相关条款终止了双方的合同。资料显示,丹尼尔斯在两个俱乐部被裁均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挑战教练。

然而在向FIBA上诉辽宁队的过程中,丹尼尔斯却指出辽宁俱乐部单方终止合同违反了保障性协议,此前也没有兑现一些球队答允他的承诺,没有给他的家人良好的居住环境甚至没有给他在球场上应有的地位和球权。

FIBA强硬判决,辽宁队或将惨吞败诉苦果

沸沸扬扬的“欠薪门”在近日也终于告一段落。据悉,FIBA篮球运动仲裁法庭表示支持丹尼尔斯,驳回了辽宁队的辩护,裁决辽宁队支付丹尼尔斯大约30万美元的薪水和相关诉讼费用。

可到目前为止,辽宁方面的态度是拒绝执行判决,他们现认为FIBA篮球仲裁法庭只是听到丹尼尔斯单方面的声音,球队也表示将准备上诉。但根据FIBA篮球仲裁法庭的规则,仲裁法庭所下达的判决就是最终结果,不接受上诉。这也让辽宁队遭遇到了不服裁决无处上诉的尴尬境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丹尼尔斯的辩护人已经要求FIBA强制执行判决,并且考虑将罚款数额增至16万美金,除此之外根据FIBA规定,辽宁队将禁止注册新球员,这将影响到辽宁队对于外援的引进。

阴阳合同盛行引发篮协铁律治理

这次“欠薪门”,再次把球迷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外援和俱乐部的关系之上,其实像丹尼尔斯与辽宁俱乐部之间的案子近几年来在CBA是屡见不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CBA中盛行的“阴阳合同”。

而所谓的“阴阳合同”大多是俱乐部和球员为了避税,因此在球队与球员之间签订合同之时,签订两份以上内容不同的合同,而对外仅仅公开的一份虚假的合同。签订阴阳合同是一种违规行为,在给当事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暗藏风险,而且将使得整个转会市场混乱不堪。

国内篮球市场鱼龙混杂,外援与俱乐部签了阴阳合同的情况时有存在,随着欠薪事件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篮协和CBA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如何减少此类欠薪事件的发生,成为中国篮协眼前迫切解决的事务。

阴阳合同篇4

一、 伏羲数图系列的周期性

要探明5和10在伏羲数图上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简单提下睛各数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图系列的周期性。

不难看出,与对立统一的四象八卦符号相应的四象数、卦序和卦数(洛书)的数字排列,是对角奇偶分别合10,对角线合15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当四象两仪相交变为反映夕阳西下的《河图》(实应合图,下同)时,对立变为相邻。相邻两象之间,1.9,4.6、3.7、2.8合10入中;1.4、2.3合5入中;9.6、8.7合15入中,四象消失。这就是说,从四象到《河图》是一个周期。四象展开为卦数(洛书),卦数(洛书)合之为《河图》。日东而西,四象数图又可直接转化为《河图》。

即:四象数图 分 卦数(洛书) 合 《河图》。阳仪动交阴仪我们清楚发现,周期结束阴阳消失时,《河图》中5·10并没有消失。这就使我们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发;《河图》中5o10不但是下一周期的生发点,而且很有可能是宇宙万物最初的生发点。因此,进一步揭开这个中5·10的秘密,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 四象数图是由中5·10化生的

在四象五方位上,中5者序满为阳,中10者数满为阴,中者不阴不阳,合之为中性,气为中性也是物质。笔者在拙?quot;探析"③中说过:"四象数图相当于原子,中5·10相当于原子核",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的原子结构是四象数图。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数图各粒子的变化情形,尤其是中5·10。

我们知道,原子的核心部分,类似球体,带正电,是质子和中子的紧密结合体。质子带正电,是氢原子和其他任何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所含数目即期序数。中子单独存在时不稳定,易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不带电,易进入原子核内部。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着的、与核电荷相等的电子组成。这些物理特性与四象数图极为相似,阴阳时空即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态,中5·10正好是原子核。

那么中5·10是怎样化生阴阳二气的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显然,阴阳产生及其变化的外因是光照条件,内因便是这个中5o10原子核。

红日东初时,地球表面由于日光的向背,形成阴阳各半(两仪),奠定了阴阳变化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基本准则。大气层中的中子10,首先从原子核分离出来,变为带电荷的电子与中5质子互斥,以最小数1和最大数9的粒子数量分配各据西东,形成对立统一的两仪数图。原子核化生阴阳二气,两仪便有了阴和阳的量。随着"二少"的逐步形成,西阴仪上的一个电子下移太阴;东阳仪上的9个电子必然再分配;两个顺移西南少阳,三个下移东北少阴,四个最多占据东南太阳,使对角和等于中5。其表现形态为西北1、西南2、东北3、东南4,中5。以阳的量由西而东、由下而上的递增次序,在地球表面的西东两仪上,形成横"∞"字形阴逆阳顺的序。同时又以相邻两数顺时针之各(大于5减5)呈下一象的序,形成四象圆形循环之理。数小者阴多阳少,数大者阴少阳多,相邻两数之和亦然。从而使电子10粒子以对角合5,又与中5合10的排列组合,在四隅五方位取得了对立统一。

然而,新的矛盾随之产生:一是中子位空,一是周上10粒子厅偶不平衡。遇热反应剧烈的质子中5,立即以最大数增大九倍,即序5的级数之和三个5又生出九个5:一个5居中;两个5化中了10与中子与中5组成新的原子核;六个5分四组形成6、7、8、9新电子,代表四象的属性,分别相合于象序1、2、3、4。象上奇偶之差及奇偶之和皆可阳即阳顺。象上奇偶之和减5或10又是四象属性及两仪属性。四边数和之大小又反映着下阴上阳、西阴东阳。是为一气化三气,原子核生电子,绕核运动的电子必然与核相等即15。由奇偶数组成新的物质形态四象数图,序与数呈内外相错的横"∞"字形走向。对角奇偶各自合满10,象序对角合质子,象数对角合气15,总体阴阳平衡,对立统一。而且有趣的是,相邻两象任何两数顺时针这和(大于5·10时减去这些数),同样是下一象的两个数,深刻生动的反映着四象循环哲理。这个功能非凡,妙趣横生的数图,便是寓四时二十四气的大名鼎鼎的四季图。既然阴阳变化总是在两仪上完成的,那么,数图上东西两仪平方之差,加中10、5之差与两仪之差的乘积,便是周天长,即(242-162)+(10-5)(24-16)=360。

在阴阳变化的矛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方面。上述阴逆阳顺的序,就是反映这个阳的主要矛盾方面的。抓住这个主要的阳的矛盾方面,就解决了另一方面。知道了阳的变化规律,就可间接地知道阴的变化规律。因此,伏羲数图全部是反映阳顺的。知道了阳顺的序和数,就没有必要再去了解阴顺的序和数,二者更不能混合使用。 这是由于,阳顺时以阳气为主,阴顺时以阴气为主,阳气中有阴,阴气中有阳,"纯阴纯阳"是不存在的。由前已知,中5·10合在一起时,并不单纯是奇阳偶阴,更为重要的是不阴不阳的中性。换言之,在客观阴阳变化过程中,不仅仅是阴阳问题,还存在着一个中性的问题(后面还要进一步探讨)。因此,中5·1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只有通过数图才能反映出来。总之,我们可以认为,象序1、2、3、4是由中10转化的,象数6、7、8、9是由中5烈变九倍转化的,这就是说,阴阳变化周期之间是通过中5o10转化的。无论阳顺还是阳逆,中5o10的这个特异功能不变。这个生化四象的中5·10,便是《河图》阴阳闭合周期完成时的余气中5·10。显然,阴阳变化以中性为初使和归宿。

三、 八卦数图上何以有中5而无10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由于太阳在东南和西南方位上的两次光照,四象分八呈八卦。四象数图上的四组电子,必然要自行展开,质子中5不动,其余奇阳顺邻四正,偶阴四维,中了10衰变为反中微子。所谓自行者,象与量同步统一之故。阳的量在四隅八方位上,有着必然的分布规律,在北半球时,下少上多,西少东多;阴仪上少,阳仪上多;阴卦上少,阳卦上多;四象亦然。反映阳的40个电子,必然在对角和合10的原则下,围绕质子5,自行求得象和量对立统一的排列。这样,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卦序(失传),一是卦数(洛书)。质子中5与任一直线两对角配成气15的原子核,即原子核辐射于对角线,不需要中10,绕核运动的电子亦必15。1、2、3、4因不在对角,致使中子10完全失去了成气15的机会和存在价值,无处相容,只能在八卦数图上消失。而西东两仪的《洛书》和北南两仪的卦序(失传)同样是:(242-162)+(24-16)×5=360。当两数图的周上八个数分别增大九倍时,个位数呈阴顺的序,分别与阳顺的序合10数满,化为《河图》。 四、《河图》中5·10的来历

前面提到,《河图》是阴阳闭合图。四象数图直接转化为日落西山的《河图》时,原子核中5o10当然原已有之。八卦相合而来时,《河图》周上八数代表着八卦(序和数),对立统一变为相邻,相合两卦重叠于四正,进而消失。其数图上便是太阳4.9顺行无气,与太阴象的1.6,分别合成5.15时象序合10化为中子,又与中5组成原子核。故而《河图》中有中5·10。这时,《河图》周上的40个电子全部消失,化中性进入原子核。两仪相等无别,已无四象可言。即:(202-202)+(20-20)(10-5)=0。因此,《河图》是周上各数合中5·10的问题,而不是中5·10生《河图》周上各数;算术同样表明,《河图》周期结束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再生功能的中5o10。而且,我们不难发现,自始至终中5居中是永恒的。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一个由矛盾及中三方面构成的三维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阴阳是有化合价的

《河图》中5、10是中性的问题,除了上述直观现象外,显然与阴阳化合价有关。经研究,只有阳4阴2的的化合价,才能画出完整的四象结构式,并使中5o10阴阳相消。就是说,用1至10自然数的奇阳偶阴反映阴阳变化时,奇阳4价,偶阴2价。阴阳变化不息,数的奇偶变化不止,满5时阳20价,满10时阴20价,满15时阴阳相等为中性。在四象及《洛书》周上顺时针流动的各电子,满15是便成为阴阳相消化中性能格局。可见,先发研制的古历气15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和依据,是二十四气决定了周天长,而不是人闪对周天简单的二十四等分。现分别试析如下:

1、中5、10:中5为5阳4,遇10时立即化为5阳4,10阴2,5×4=10×2,阴阳相消。结构式为阴阳相间的环形,或内阳外阴的球形:

2、四象结构式为链形:

春:3阳4 8阴2

夏:9阳4 4阴2

秋:7阳4 2阴2

冬:1阳4 6阴2

四象及卦数(洛书)周上每数三气,各数×价数×3,可四象总价数×3,得该季阳量总值:

夏(9×4+4×2)×3=132; 秋(7×4+2×2)×3=96;

春(3×4+8×2)×3=84; 冬(1×4+6×2)×3=48。

对角和是180,对立统一。冬夏是两极,春秋具有阴阳两重性,总和360,其中:阳240价,阴120价,正好是周天长,证明阳4阴2的化合价是正确的。

化合价不等的四象阴阳结构,与下一象偶数组成气15化中性时为一气,正好与中性的对角线共性。因此,不论是奇是偶,均合成中5·10,在周上消失。同时,又从该对角线节上的相合两数之和,开始下一气。即:

冬 1+6+春8=15 进入8、5、2;

春 3+8+夏4=15 进入4、5、6;

夏 4+9+秋2=15 进入2、5、8;

秋 2+7+冬6=15 进入6、5、4。

四象的象数均大于5,去5后又为象序;5加象序又为象数,序与数互变而化合价不变,可谓相合至极;故而四象结构式可独立存在,构成四季。当四季之气进入对角线与之共性时,马上化成中5·10。科冬 春 夏阳增阴减,部分阴粒子变阳;夏 秋 冬阴增阳消,部分阳粒子变阴。四季通过中性结构进行转化。四季转化为环形中性结构时如下:

春3o8变5o10(加夏4二变阳)

夏4o9变5o10(夏9四变阴加秋2)

秋2o7变5o10(秋7二变阴加冬6)

冬1o6变5o10(加春8四变阳)

3、《洛书》节气化中5o10原理

《洛书》周上奇偶数的排列,是阴阳卦分类后阳顺的序,数的大小代表着阳的量,八个数对立统一。西阴仪上阳32价,阴16价;东阳仪上阳48价,阴24价。象上两数之和减5或10后,西阴价之和12,东阳价之和16,两仪阴阳有别。偶数共用形成气15,在风吹草动是川流不息。月和四季从巽2起始,八节二十四气从坤1起始,顺时针流动,满30、90、45、15时,阴阳化合价相等各20,化中性进入对角线。由?quot;核"的再生功能,又从该对角线生出奇阳偶阴(即最后一位数的余数),开始下一气。月和四季总是起始在偶数上,八节二十四气则有奇有偶,都是转九圈在2或1处闭合。因此,起始点在偶数者为节气,在奇数者为中气。例如气15时如下:

冬至坤1+8+3+(4-1)=15 4、5、6(中气);

(4-3)+9+2+(7-4)=15 7、5、3(节气)。

月和四季八节同理。

我们清楚看出,阴阳节气变化总是阴阳化中性后,又由中性15生阴或阳,开始下一气的。每气15前的阴阳变化各异,结局相同。可见,节气变化亦即阴阳与中性能相互转化。

《洛书》数字排列亦即四象数图的展开,八节二十四气运行在周上,而其数序则呈双曲线左右相错的?quot;∞"字形走向。 这个走向即八卦方位图阴阳分类阳顺的序,序即八卦上阳的量,这是《洛书》与伏羲八卦直接内在联系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叫不叫"幻方"是另一回事。诸如《汉书·律历志》"伏羲画八卦由数起"等说法是很难苟同的。"洛出书"的神话传说毕竟不可全信,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找出其可贵的科学含量。河洛两数图正好是伏羲八卦方位图阴逆阳顺的序,绝非偶然。这一重要基本事实,便决定了卦图与数图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先后次序上的必然性。《洛书》四边气15为四季节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秋2.7,冬6.1,春8.3,夏4.9,从秋2起始顺时针累计各数,每季90天时正好是四边气15的起点和终点数位之故。节气在季头,当然是节气在月的初一,中气在月中。难怪古代术数者总是以节气划分月干支的。

4、《河图》四象化中性与化合价

中5o10化合价的探讨,无疑又为笔者"河图"是"阴阳闭合图"的结论,提供了新的依据。道理十分简单,四象八卦及其相应的各数,在《河图》上不但不对立统一,"二太""二少"之间任何两数之和越不过子午线,阳气循环终止,而且"少太"之间阴阳化合价相等,直接满10,一片纯阴,两仪消失。即"二太"之间(9+1)2=20,(4+6)2=20;"二少"之间(3+7)2=20,(8+2)2=20。同时象数9+6、8+7为15;象序4+1、3+2为5合10化中子与中5呈15,又是一片中15,均呈阳20价阴20价和阴阳相消为中性的格局。只要太阳象4.9继续下移,马上面临的是阴阳闭合,阴阳粒子消失,整体化中性。阴阳化合价分析进一步证实,《河图》周上八数均以合5、10、15的满数全部转化为中性的原子核,宣告以阳气为主的周期结束,新周期将由原子核中5·10重新开始。这一重要内涵,与《河图》太阳4o9正西所反映的日落西山,阴阳即将消失,新的一天重新开始的客观自然现象,完全一致。《河图》所反映的这一重要哲理,当然也是伏羲八卦的相合哲理。

总之,这些数图原本并不神秘,但不是被宋人窜入《系辞》是可以肯定的。前有史载,宋人重新悟出,不为无据。即是如此,由于年久失传,酿成许多误解,今被悟出,真相大白。"神龟龙马"之说固不可信,但是《河图、洛书》产生的原始性,却很难排除。当历法制成后这些手段性的东西,当时的古人不可能意识到其中的哲学含义和保存价值,失传是很自然的。

六、《河图》中5·10是"太极"

由上述看出,作为周期图的《河图》(合图)原子核中5·10,是下一周期化生阴阳二气的两仪(对立统一准则)、派生万物的本原。这个由阴阳组成的既是象又是数、象与数统一的中性5·10,便是"太极""中极"。因为只有一气,故是"太乙"。"无极而太极"即"无极 太极"⑤。"太极"作为气时为有,作为阴阳时则无。因此,这个完全停止流动的满气中性5·10,又是"混沌清虚"化生阴阳的"元气" ⑥。孙中山说过:"太极动生电子"⑦,即"元气"动生没有中5的1至9数40个电子,形成寓有二十四气的原子四象数图。可见,"太极"者,于阴阳二气时为"元气",于方位为"中",于五行为"土",于事为"理"⑧,于生物为"胚胎卵",于物质为"原子核",于万物则为其最初阶段,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极"。至于生"太极"的"道",当然是阴阳变?quot;客观自然规律"⑨了。

受时空阴阳变化制约的宇宙万物,必有其各自的生命周期,即大循环。就时空而言,即在40的基础上1 99的发育过程。白天周期是伏羲数图的周长40+5;年的周期是伏羲数图的周长40×9+5。24气构成年的不循环。以理推之,地球生命周期(地球失去阳光)必是40×99+5,近一百五十亿年⑩,年的小循环构成地球生命大循环。周期长短不同,其理相同,都是热极过半,5而复生,化"元气"而结束,又由"元气"而化生。这就是《洛书》《河图》的实质性内涵。

"太极"之说,始见于《周易o系辞》,太极思维在远古伏羲时代不可能有之。但《河图》作为节气的阴阳闭合图,产生于该时代是完全有可能的。历代学者为解开《周易?quot;太极"之谜,文图并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为有名气者,无非两种类型,一是阴阳鱼太极图,一是水火匡廊图。众所周知,前者如南宋张行成"易先天图",明来知德"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清胡渭"古太极图"及"天地自然之图"。后者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如今看来,未免可惜,都不是真正的"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只能是个粗黑圆圈。

值得肯定的是,"阴阳鱼太极图"实质上是八卦、门十四卦甚至四象阴阳变化一个周期的综合反映,别具特色。阴阳两鱼和相间的阴阳两线在圆心闭合,互在对方(仪)消失。显然?quot;元气"也在圆心。因此,笔者以为称其为"阴阳图"最是恰当。我们只要在圆上将八方位的半径四等分,不可画出标准的阴阳鱼阴阳图。这个阴阳鱼阴阳图,配之伏羲八卦方位图,互为补充,形象十分直观。配之后天八卦,亦有先后天八卦同图之妙。前贤业绩,功不可没。至于晚清以来,以假乱真,无理简化为鱼头半圆、颠三倒四,甚至两鱼分离乱蹦乱跳的错误作法11,,严重背离阴阳基本规律。顺便要指出的是,诸如八卦方位图、《河图、洛书》被东西颠到12、横七竖八甚至团团旋转的现象,亦屡见不鲜。如果不是疏忽或有意发挥的话,情况与《太极图》问题一样,只能使传统的伏羲卦文化更为混乱和复杂化,实在与事无补。

结 语

综合上述,贯穿于始终的气,是伏羲八卦古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八卦八节,本身就是卦气,八节二十四气,当然是伏羲八卦的卦气(而不是文王八卦的卦气)。卦气者,必卦划阴阳变化与节气相一致,非人为所强加。四时、八节、二十四气的阴阳化中性,中性生阴阳的节气变化哲理,在《洛书》上表现得活龙活现,淋漓尽致。节气由阴阳组成,有中节之别,而无阴阳之分,节气亦即阳气。失传的四象数图及卦数(洛书)、卦序,全部是节气图。阴阳节气化中性5·10的原理,必然导出《河图》中5·10是"元气"的结论,《河图》中5·10是"太极"无疑。哦,"易有太极"者,"元气"是也。"是生两仪"者,阴阳是也,"四象生八卦",数已在其中矣。"太极"(中5·10) 两仪(9、5、1) 四象数图 《洛书》(卦数) 《河图》(合图) 中5·10(太极),这一整套东西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完整准确地提示了宇宙万物周期性变化规律。阳光是万物周期性变化必不可少的外因。中5o10的中性和对气15的再生功能,是中5o10所以能够成为"太极"的真谛所在。上述哲理,有目共睹。拙笔至此,深为感慨,令人惊奇的不只是千古大谜"太极"眼前多年,而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13的原子结构,竞是四象数图,堪为人类奇迹!

注释:

①参阅拙作《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二期第12页,该文注17冯精志的"志"误为"忠",系笔者之误,予此声明。

②王怀《河图洛书试析》,《周易研究》1995年第三期第52页。

③参阅拙作"伏羲八卦数图上气15动态功能的探析"。

④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11月袖珍本,第277页。

⑤冯精志著《实用易经预测方法》长春出版社,第109页。

⑥⑦引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缩印本,第653、699页。

⑧同⑥第1235页。

⑨吕绍纲《退溪易学初论》,《周易研究》1998年第四期第11页。

⑩具体数字为15496819560+5。《洛书》周上八数分别乘99,各各值的个位数正好是阴顺的序,分别与《洛书》卦数合满10,阴阳闭合无疑。

11李仕 先生已有精僻考证,《周易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71页。

12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封面八卦和封底《河图》均东西颠倒,与天水伏羲庙先天殿内八卦图相违。

阴阳合同篇5

【关键词】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伤寒论》

六经标本中气气化理论(简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至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对“风”与“火”的关系做了阐述,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探讨六经标本中气关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明清时期,从明·张景岳提出人身脏腑经络与天之六气之间密切相关,到清·张志聪、徐延祚、张令韶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全面注释《伤寒论》,再到陈修园对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系统整理,最后经过黄元御、唐容川、陈修园、郑钦安、徐延祚及周学海等中医大家的补充与完善,使六经气化学说渐臻成熟。

1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标本气化中的“气”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化”,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变”。因此,气化的含义是指自然界六气的生克制化现象及由此而演变来的六经(三阴三阳)的制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中的“标”与“本”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曰[1]:“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标,木杪末也。从木,票声。”《文选·游天台山赋》[2] 中“赤城霞起而建标”注曰:“标,立物以标识也”。 《仪礼·丧服》[3]“皆下本”疏曰:“本,根也”。 细考《内经》,“标”指三阴三阳六经,“本”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三阴三阳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标记六气,故为气之标,标识了六气之阴阳多寡,及六气的发生、转化、次序(位)。风、热、火、湿、寒、燥六气是气候物化现象的根源,是物质承担者,故谓六气为“本”,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本体,彰明了六气气候特征和生化作用的实际所在。六气标本实则是五运六气7篇大论运用阴阳学说具体推衍自然气候和生化作用时相应提出的一对名实(名称及实际存在的事物)概念。

关于“中气”,马莳注曰[4] :“中气者,三阴三阳各犹夫妇之配合相守。”谓六气中的每一气必有另外一气与之相互对立统一,并作用其中,参与其气化,因此相对而言,称为“中见之气”[5] 。“中气”是标本相互联系的枢纽,且与“标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六气的生化和运行由两个基本矛盾所决定,其一是自身标本的对立统一;其二是自身与中气的对立统一。

六气为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资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阴阳为标,说明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为六气所化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后才能在实际中应用。“中气”乃阴阳表里相合的产物,存在于标本之间,故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标气”“本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分配规律是:少阳以火气为本,以一阳为标,中见厥阴;阳明以燥气为本,以二阳为标,中见太阴;太阳以寒气为本,以三阳为标,中见少阴;厥阴以风气为本,以一阴为标,中见少阳;少阴以热气为本,以二阴为标,中见太阳;太阴以湿气为本,以三阴为标,中见阳明。六经标本中见关系见表1。

表1六经标本中见关系

本火燥寒 风热湿标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中气厥阴太阴少阴 少阳太阳阳明3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是说明六气的正常生化在标本中气间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3?1标本同气,多从本化,少阳太阴多从本少阳之本为相火而标为一阳少阳,本标同气为阳,而且中见之气风木无论从六气抑或五行都从火化;太阴之本为湿土,而标为三阴太阴,标本同气共为阴,并且中见之气燥金,从六气更移观察是燥随湿起,由五行分析是土能生金、子从母化。故生理状态下,少阳多从本火化,太阴多从本湿化;病理状态亦然,少阳病多从本化火,太阴病多从本化湿。

3?2标本异气,多从本从标化,少阴太阳多从本从标少阴之本为君火,而标为二阴少阴;太阳之本为寒水,而标为三阳太阳,标本异气。生理状态下,少阴太阳或从本化或从标化;病理状态下亦然,至于临床实际应用中从何而化,当视患者的体质偏性而定。

3?3阳明厥阴,多从中气而化阳明为燥金,从燥而化,故燥为本;阳明为标,太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乃阳之极,阳极而阴生,故阳明多从中见之太阴湿化,从而共同维持了燥湿相济的生理平衡。厥阴为风木,从风而化,故风为本;厥阴为标,少阳为中见之气,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到此已极,极而尽,阴极而阳生,本则生火,故厥阴从中见少阳火化,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生机延续。高士宗云[6]:“两阳合明,阳之极矣,无取乎燥,从中见太阴之气,以为生化,两阴交尽,阴气极矣,无取乎风,从中见少阳之气,以为生化也。”病理状态下亦然。

以上的从化规律只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之论。少阳太阴多从本,也存从中从标化之时;少阴太阳从标从本,也必关乎中气;阳明厥阴从中气而化,也必涉其本、标,六经病理,各经皆有从本、从标、从中见气化之太过与不及。正如清代中医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7]:“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所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盛则从化。而决定盛则从化的因素有3个方面:

第一,外六气的特性。外六气是指自然界中六淫之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气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风性疏泄、善行数变,寒性收引凝敛,暑性酷热,湿性重浊粘滞,燥性干涩,火性炎上等。不同的六淫邪气侵袭人体会产生不同的病理表现。

第二,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内六气是指与外六气相对应的存在于人体内部的六气。生理状态下,外六气与内六气息息相应、同类相昭,外六气之风对应内六气之厥阴风木,寒对应太阳寒水,暑对应少阴君火,湿对应太阴湿土,燥对应阳明燥金,火对应少阳相火。人体感受异常之外六气即六淫之气,人体的正常气化就会受影响而紊乱。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同气相求的影响,外感六淫能引动相对应的内六气气化失常,但不同的人因其体质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六气偏性,即使感受同一种异常外六气,其机体也会出现不同的从化现象。清·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明确阐述[8]:“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气之化,如感风寒暑湿燥火而为病者,病天之六气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气之化,如中风,天之阳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则为发热咳嚏……如感吾身之阳热,则为病热,感吾身之阴寒,则病为寒,感吾身之燥气,则为便难。”由此可见,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在标本中气从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失治与误治。在《伤寒论》太阳篇中有近一半的篇幅讲的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纷繁复杂的变证,这充分证明了失治误治对六经标本中气从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六经病的失治误治才造成了六经标本中气从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张磊.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第5期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提到[9]:“凡汗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相表里也;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阴、阳明递相传也。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则变此者也。”

影响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的3个因素中,外六气的特性、失治与误治都属于外因,而内六气的盛衰及体质的偏性属于内因。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因此内六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偏性处于关键的主导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

4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

以六气分主六经,区分六经的性质,并提出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六气分管三阴三阳,少阳的性质为火,阳明的性质为燥,太阴的性质为湿,太阳的性质为寒,少阴的性质为热,厥阴的性质为风,六经之间通过互为中见的关系相连,“中见之气”成为六经六气相互关联的枢纽,起着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由此而形成了3对对应制化关系,成为统摄六经的主线。

其一,厥阴少阳的升降调节。厥阴风木以条达为顺,少阳相火以潜降为和,两者互为中见之气。正是凭借两者互为中见的关系,形成了厥阴升少阳降的对应制化关系,从而保证了气机升降运动的正常进行。少阳胆与厥阴肝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具枢转之能,肝木气升胆木气降则清阳升而浊阴降,厥阴少阳的升降枢机保证了气机调畅与水道的通畅。

其二,太阴阳明的燥湿调节。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为两经的生理主气,凭借互为中见的关系, 形成了太阴湿与阳明燥的对应制化关系。脾的运化功能与胃的腐熟功能正是在太阴阳明的燥湿相济的调节下完成的。

其三,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太阳寒水与少阴君火是两经的生理主气,凭借互为中见的关系相连,形成了太阳寒与少阴热的对应制化关系。完成津液代谢的功能需要依赖太阳寒水的正常气化,同时又赖于少阴阳热的蒸腾气化,两经主气一寒一热,寒热互调共同维持人体动态的生理平衡。

人体通过厥阴少阳的升降调节,太阴阳明的燥湿调节,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使人体在阴阳气的消长胜负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整体平衡之中,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气化功能。

以上3种平衡密切相关,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共同保持六经的整体动态平衡。只要任意一种平衡被打破,其他平衡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当超出自身的调节范围时其平衡也会被打破,整个六经体系的平衡就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六经病。因此,六经病的病机均为寒热调节、燥湿调节、升降调节中某一个环节的失常,其中又包含着标、本、中气的太过与不及。

5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

由以上对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分配规律和从化规律研究发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

阴阳本为真元一气,由于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的作用而发生了六化,由一而三,三级而量变,阴阳消长三分为: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开合枢是阴阳气内外出入运动的工作机制。太阳主开,开机启动,阳气开始释放升发,当释放到一定程度后,释放终止,在阳明主合的作用下,阳气由外而达内,开始潜藏,太阳主开与阳明主合要靠少阳枢机的作用来实现。在阳气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的出入过程中,阴气也同时进行着相对的运动,即阳气释放时阴气潜藏,阳气潜藏时阴气释放。阴阳之气就是在开合枢的不断变化中进行着释放与潜藏的内外出入运动。

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以六气气化为示范,用自然之气(外六气)的三阴三阳属性,风热湿火燥寒气候特征和生化作用及标本中气,类比概括人体手足六经及其脏腑、气血津液功能(亦为六气,即内六气),继而按外六气正常从化规律推阐内六气生理活动,最后落实至外六气为外因,内六气为内因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系统解释《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体系的概念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六气标本中气理论逐渐演变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所以称人体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

综上所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我们不应持否定态度,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辨治规律,虽不一定就是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本来思路,但它很好地解释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501.

[2] 文选·游天台山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3.

[3] 仪礼·丧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3.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49.

[5]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j].新中医,1982 (7):51.

[6] 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1.

[7] 清·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7:31.

[8]沈红瑞,梁秀清.历代名医医话大观·医粹精言[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26.

阴阳合同篇6

关键词: 内经 针灸处方 腧穴配伍 处方学

《内经》是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第一次总结,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内经》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灸理论,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处方学的理论,从而使得针灸俞穴配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对许多的常见病都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针灸治疗的处方和治疗方案,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探讨。

1  阴阳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导辨证与治疗。一般讲,病在表,属热、属实者为阳;病在里,属寒、属虚者为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另脏腑间,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阴阳在针灸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针刺治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灸处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内经》中指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内经》就有了对阴病阳病的处方配伍原则“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寿夭刚柔篇》)。这是因为腧穴所属经脉和所在的部位不同,腧穴的疗效具有相对特异性,所以不同的病症应采取不同的腧穴进行治疗。临床具体应用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左刺右,以右刺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不同刺法。《灵枢·终始》指出“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有通过诊脉口与人迎二脉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情况。对于出现了阴阳不平衡,可通过脉口与人迎的脉象来选穴进行调整人体阴阳的治疗。这一配穴的方法在《内经》中已作了详细的归纳。如诊人迎可知何条阳经的病变,诊脉口可知何条阴经的病变。并根据此来确定取穴治疗的经穴,阳经有病采用泻阳补阴配伍法,阴经有病采用泻阴补阳配伍法。具体内容如下:泻阳补阴配伍法。先诊人迎,由人迎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人迎一盛——病足少阳,取穴: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人迎一盛而燥——病手少阳,取穴:手少阳、手厥阴。人迎二盛——病足太阳,取穴: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人迎二盛而燥——病手太阳,取穴:手太阳、手少阴。人迎三盛——病足阳明,取穴:泻足太阳补足太阴。人迎三盛而燥——病手阳明,取穴:手阳明、手太阴。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外格溢阳。泻阴补阳配伍法。先诊脉口,由脉口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取穴: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取穴:手厥阴、手少阳。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取穴:泻足少阴补足太阳。脉口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取穴:手少阴、手太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取穴: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取穴:手太阴、手阳明。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内关。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关格。

2  五行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引入对整个医学的临床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第一次把人体的各个部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人的生理与病理及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医学上的整体观。《素问·水热穴论》运用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用穴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对用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秋取经俞”“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取井荣“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7,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见于《灵枢》经脉篇、禁服篇的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然后在《难经·六十六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就是用五行生克理论加以解释的,即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

   

子母补泻在针灸治疗上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例如肺经气虚,取本经的输穴太渊,因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即“虚则补其母”,若肺经气实取本经合穴尺泽,因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即“实则泻子”。其二是根据十二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若肺经气虚,按虚者补母法,肺金之母为脾土,当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或取脾经的输穴太白(属土)。若肺经气实,按实者泻子法,取肾经合穴阴谷(属水)治疗。

3  经络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阴阳合同篇7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WWw.133229.CoM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 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八卦

爻位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离火 艮土 兑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姤、遁、否、观卦,,按五行相生顺序分别配土、金、水、木、火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环配五星,至最后归妹卦,配岁星。这样,以天文学中的占星术解说人事的吉凶。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

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

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气化学说,以阴阳二气变易的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视天道为《周易》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易即天道”。其所谓“天道”,即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正蒙》所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太和》)。“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气化的过程就是道。在张

载看来,此道的内容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气的运动变化,就其一阴一阳相互推移说,叫做道,就其阴阳变易的根源神妙莫测说,叫做神;就其变易而无穷尽说,叫做易。此即《正蒙·乾称》所说,“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一物”即指气而盲。张载认为,一阴一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万物都是依据这:-变易的法则而运动变化,这就是《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按张载所说,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则有六十四卦的变易。所以,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此即“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乾坤的并列,来于天地的并立。天地以阴阳二气为其实体,以乾坤为其功用。因此,可以说《周易》讲的变易,也即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此过程有其规律性,即阴阳二气的对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变易的根源。这就是他所说的“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是以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二端即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

依据阴阳二气相互推移的法则,张载解释了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认为气充满于太虚之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中阳气清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二气相感而凝聚成风雨霜雪,山川草木。阴阳二气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现象生成变化的基本法则。而阴阳二气又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或消长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总之,不是相互渗透,就是相互胜负,只有一方而没有另一方,即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此种观点,他又称之为“兼体”,即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他认为,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如同白昼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为生化万物的过程,则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如天道兼有昼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牵累,此即“兼体而无累”。所以《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阉一辟谓之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只有从阴阳兼体说出发,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千变万化中把握其根本。此即《横渠易说·系辞下》所说;“本立则不为见闻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本立”指“刚柔立其本”,亦即阴阳兼体。

依据阴阳兼体说,张载又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太极之气兼有阴阳两个方面而成为统一体。因为阴阳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变化的性能;因为此统一体含有阴阳对立面,所以才有气化过程的变化无穷。此即所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横渠易说·说卦》)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即存在于此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中。

张载的阴阳兼体说,强调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偏废,是对中国古代两点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以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移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其根源即存在于作为物质实体的、阴阳兼有的太极之气中。这一论点,便将易学史上的内因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类型的外因论学说。这是张载易学的一大贡献。

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

朱熹是宋学大师,也是宋易中义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易只是一阴一阳”的命题,强调阴阳变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归根到底,无非是一阴一阳,就卦爻象的变化说,整部{周易)不过是一个阴阳奇偶,有奇偶两画相交相推,方在六十四卦象,方有易之变易,若没有奇偶卦画,凭什么写出那{周易》的阴阳造化,又哪里去得其变易?也就是说,卦爻象的变易无非一阴一阳卦画的相互推移。就阴阳之气的变化说,气的变化有进有退,有消有长,也是一阴一阳,万物万事都依此消长变易而出,所以个体事物的存在及变化也是一阴一阳。天地之间,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以至于至微至细,

草木禽兽,也有牝牡阴阳。这是将事物的变易归结为阴阳变易,是对以前阴阳说的发挥。

由此,朱熹进一步研究了事物变易的法则,特别是阴阳二气变易的法则。他认为,阴阳变易的法则有二:一是流行,即推移,如阳变阴,阴变阳,动变为静,静变为动,昼夜寒暑,屈伸往来。二是对待,即交错,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前者指阴阳对立面相互转化,后者指对立面相互渗透。有对待方有渗透,而对待意味着阳是阳,阴是阴,各居其位,不相混淆,所以他又称交错对待为阴阳“有个定位底”。值得注意的是,朱氏以“一气”说明流行,以“二气”说明对待。这种观点,又含有对立统一的因素。

关于阴阳流行,朱熹主一气说,认为阴阳的推移,乃一气之消长,阴阳·只是一气,长时为阳,消时为阴。阳的一面发展到顶点便开始消退,即转化为阴气,不是说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阴气出来代替它。正如人的呼吸只是一气之呼吸,呼时为阳,吸时为阴,这是以一气自身的转化说明事物的盈虚盛衰,突破了汉唐易学的二气轮替说。此种观点意味着一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自身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谓流转,不是二物更替,而是一物之分化,是对对立面转化学说的新阐发。朱熹又认为,此阴阳流行的过程,总是阳了又阴,阴了又阳,循环不已,既没有千个开头,也没有终结。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也是如此。现在的世界只是阴阳流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天地之前已有一番天地,此天地毁灭了,仍然另有一天地,其前无始,其后无终。他经常引用程颐的名言对此加以论证,如说:“程子云: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山,则为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是依据当时的地质学知识,高山上有贝壳化石,说明当年此地为河海,进而论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阴阳流转的过程,从而推论整个宇宙也是阴阳阖辟连续不断的过程。此种观点,既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又认为无论如何转化,阴阳二气作为世界构成的要素,不被创造,也不消灭。这是朱熹阴阳学说的一个贡献。同时,他还认为,阴阳流行具有两种形式,即渐化和顿变。所谓:“化是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化是渐化”,“变是顿断”(同上,卷七十五)。甚至认为顿变并非突然而成,阴阳的消长必须经过渐化即量的积累过程。如一年的小雪节过后,阳气便一日生一分,到十一月半冬至,一阳始成,又如怀胎十月,方成个儿子。此种学说,是强调对立面转化必须经过量的积累,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一种新的观点。

关于阴阳对待,朱熹又提出了阴阳各生阴阳说。他认为,万事万物各分阴阳,一事一物又有其阴阳,如人之男女为阴阳,一人之身上又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又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但昼阳自中午以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夜之后又屑阳。如此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阴阳交错对待,便是“阴阳各生阴阳”。比如生死,生为阳,死为阴,但生死之中又有阴阳,精气为物为生,精则属阴,气则属阳。人身之生气为阳,其体魄为阴。生命为阳,但又带个死的道理,这又是阳中有阴;死亡为阴,其魂气游散上升,又是阴中有阳。朱熹此说,在于说明卦象和事物的对立是错综复杂的,对立面是由许多层次构成的,不能将{易传》所说的“分阴分阳”简单化。此种观点,又含有对立面相互渗透,或肯定中包含否定的因素。这是朱熹阴阳说的又一贡献。

总起来说,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对事物变易的过程和形式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阴阳观,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然而,应该指出,由于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世界,认为阴阳流行和对待之事,皆出于其理之当然,而形而上的理世界只有对待,其自身并无变易,永恒如此。于是,又将对立的性质凝固化,导出了阴阳定位不移说,以为个体事物和阴阳二气,其屈伸往来,虽然流行不已,但其本质和关系却定位不移,万古如是。这又陷入了形而上学。‘朱熹的阴阳流行和朋阳对待说,后来被明代的蔡清和来知德作了详细阐发,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

方氏易学指明末以方孔炤、方以智父子为代表的方氏家族的易学。由方孔熠三易其稿,方以智主持编定的《周易时论合编》是其代表作。方氏易学从易学中的气论观点出发,解释阴阳和五行的起源及其性能。他们吸收了张载以来“虚空即气”的观点,提出“两间皆气”说,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气,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都是气化的产物。大一之气或元气自身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自相盘旋”,相互转化,又分化出五行之气,五气凝聚成形则为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材又隐藏着五气,五气各具阴阳之性,彼此相制而又相成,交相为用,最终又归于一气,防阳五行皆一气流行的产物。气分为阴阳和五行,并非分而相离,而是相互包涵,阴阳即在五行中,“一时俱生俱成”,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但仍有差别和层次,所谓“不碍于次第质论”(《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图书五行》)”。这种观点是说,从大一之气到阴阳二气,再到五行之气,此种分化或转化过程,同样基于蕴涵关系,乃一逻辑地展开的系列。这就使其阴阳五行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据此,方氏着重研究了阴阳以及五行之间的涵蕴关系。关于阴阳二气,方氏阐述了阴阳体用互藏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曾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阴阳互藏”说。方氏受其影响,认为阳气无形体,以阴为体;此阴之体又以阳为用。如火性为阳,其凝聚成体而为阴,方有火炎向上,这是阳以阴为体,水性为阴,其中藏有阳气,方能流动润下,这是阴之体以阳为用,即以其功能属于阳。总之,阳总是藏于阴之中,成为主导。这就是“阴阳体用互藏”,又叫做“阴阳自轮为主客体用”。阴阳不仅相互渗

透,而且互为体用,相互包涵,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由气构成的万物就“物物有水火,物物有坎离”(《时论合编·坎》),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这种解释,不仅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且突出了阳的主导作用。是对朱熹以来“阴阳各生阴阳”说的进一步发挥。其以实体为阴,功能为阳,以功能和实体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观点,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两重性,又实发前人所未发。

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又阐发了五行互藏互化说。张景岳在其阴阳互藏说的基础上,也曾提出五行互藏说,认为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五行互相包涵。·如其所说:“所谓五者之中在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火之互藏,木钻之而见,金击之而见,石凿之而见:。惟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雨大生雷,湿多生热,皆是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方氏易学的五行观即吸收此种学说而来。方氏不仅区分了五气和五材,而且详细分析了五行各自的性能。认为水为湿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能调合各种气,所以水火木金四气皆因土而成形,为五材,土形为五材之主。这样,其五行又成了物质的五种性能及构成物体的五大元素。在方氏看来,五行不仅相生相克,而且互藏互化。如其论海水的由来说,土中藏有火气,火气上升,遇冷则转化为水气,水气凝结成水则下降。地体最重,水轻于土,故下降之水浮于地上。地球形如胡桃,有凸有凹,水则汇集于凹处而成海。这是以水火土三行的性能和互藏互化解释海水的形成。又如海夜而发光,烧酒能发热,因为水中有火的成分,积雪融化凝为泥沙,因为水中藏有土。地中的土气受太阳照射而蒸发,其中含有火性,所以上升,遇冷又化为水气成为云,如果日照积久,地气乾燥之极则化为火,火燃土石化为灰烬,从地穴中喷涌而出,则成为火山。总之,五行之气相互包涵,一行之中各具四行,自然物性所以有差别,在于所禀五行之气的多少强弱不同。此说不仅认为不同的物质形态相互包涵,而且互相转化,五行作为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种对物质现象变化的观察,同样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

方氏易学还讨论了五行之中哪一行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张景岳推崇水火二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行尊火说,方氏认为,五行说到底可以归之为水火二行,如气候的变化归为寒暑,气体的变化基于水火,五脏则以心肾为主,心为水,肾为火。这是因为水火二气乃阴阳二气的代表,就易学说,坎离为乾坤之正用,关于水火二气,方氏更推崇火气。其《周易时论合编》卷前的《图象几表》中,专门写了《五行尊火为宗说》,认为五行以火为尊,火为五行之宗主。他说,世人只知火能生土,却不知火能生金、生水、生木。其实,金非火不能炼成,水非火不能升降,木非火不能向荣。土中、石中、金中、海中、树中,经过敲击钻取,无不有火生出。火气无体,善于变化,所以能以其功能藏于万物之中,而又能生成万物。就人的生理而言,形骸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独以心火为君,命火为臣,方能助生化食,资养骨肉。此火不调,则百病生;此火一散,则骸废。人初死之时,形骸俱在,独此火一去,则构成形体的四大要素土金水木,就都溃散了。这是以火为五行的宗主,并视其为事物运动变化和生命的泉源。

方氏的阴阳五行观,以七大元素解释自然现象的特征及其性能,以阴阳互藏和五行互化的观点,考察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过程,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丰富了张载以来的气论哲学和辩证思维,对王夫之的易学哲学起了重要影响。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王夫之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都作了总结。他继承了气学派的传统,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从而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实体说,即以阴阳二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以气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并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古老命题纳入气本论的体系。阴阳二气说是王夫之易学的纲领,也是其本体论的核首先,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认为卦爻象所以有刚柔之分,有吉凶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阴阳为体,刚柔即卦爻象为用,所谓“阴阳刚柔互言之,在体曰阴阳,在用曰刚柔”(《周易内传·说卦》)。“在体曰阴阳”,即以阴阳二气为刚柔爻象之体。阴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说,无形可见;就其凝结为形象说,则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离说,则浑而为一;就其各有清浊、虚实、大小等差别说;则为二;就其差别表现为性情功效说,则统称之为刚柔。有此阴阳二气之体,方有刚柔爻象之用,此即“体有用而用其体,岂待可用而始有体乎!”(《周易内传发例》)所以,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乃圣人画卦立象的根据。总之,以体用范畴解释阴阳二气同卦爻象的关系,是王夫之以气解《易》的基本原则。例如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阳气舒畅,主运动,贯穿役使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故其性刚健;阴气凝结,成为坚固的形体,但其变化听从阳气的指挥,故其性柔顺。乾坤两卦的卦义就体现了二气的德性。此种观点即以阴阳为体,乾坤为用,所以他说,“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称》)

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不仅是卦爻象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之间,凡有形有象的东西,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蛹孑萌芽之小,从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总之,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别无其它,所以说:“阴阳二气充满大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气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万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异。阴阳二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神妙莫测,而六十四卦之变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在于此。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其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于阴阳二气。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气本论的大致轮廓,可以说是对以前易学中气学派世界观的总结。:但从易学史上看,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还着重阐发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一,阴阳实有。王夫之提出“实有”说,论证阴阳二气的客观实在性。首先,他以“诚”解释“实有”,进而解释阴阳二气为实有。所谓“诚”,是说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所谓虚假,都可以称之为“诚”。而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二气相互融合,相资相济,使宇宙广大而长久;阳健阴顺之性乃气所固有。总之,阴阳二气的存在及其性能和变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虚无,也非人为,所以有其客观实在性,此即“阴阳有实之谓诚”(《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体用范畴论证阴阳二气是实有的。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有体和用两方面,体规定其本质,用规定其功效。阴阳二气为其体,其健顺,屈伸往来为其用。体用相函,互相依赖,皆为实有,此即“体用胥有而相须以实”(《周易外传·大有》)。通过其功效即知其本体为实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显可察,表明冬夏之体即阴阳二气乃实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论证阴阳实有。天地万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实不假,有其规律。如人类依食物扣饮料而生存,粮食依土地而生长,饮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周易外传·无妄》)。因此,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也是实有,并非虚妄。这就从肯定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论证了阴阳二气为客观存在的物质。

其二,阴阳无增减。王夫之重新解释了张载以来的气无生灭论,阐发为阴阳二气无损益说。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总量无增减损益。此即其所说:“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周易外传·系辞下》)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周易内传·系辞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屈伸往来,作为人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并无生,灭,此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说,阴阳二气

不因个体的毁坏而消灭,个体有成毁,而阴阳无终始。这是因为,阴阳二气作为本体,即寓于个别器物之中而发挥作用,个体消灭了,其禀有的阴阳二气又转化为另一形态,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时节生物之气潜藏于地中。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转化为焰、烟、烬,水银升华变为土粉等,此种观点,以二气的屈伸往来解释其能量不增不减,以物质形态的转化进一步论证了气不灭论,是王夫之易学的一大贡献。

其三,阴阳协于一。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性情功效各有差异,因此个体事物方有刚柔,清浊、轻重、男女、文武、蠢灵等区别,二气虽有差异,但并不相舍相离,相毁相灭,而是相合相济,相因相通,和协为一。所以天地万物方各得其宜。任何有形有象的东西,包括卦爻象在内,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即使整体上属于阳性或阴性的事物,也含有对立的一方。这是因为独阳不生,独阴不成,阴阳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如其《正蒙注·参两》所说:“独阴不成,孤阳不生,既生既成,而阴阳各殊体。其在于人,刚柔相济,义利相裁,道器相须,以成酬酢万变之理,而皆协于一。”协于一’,既形殊绝质的东西相互调节而保持和谐一致。这是说,人类应依阴阳谐调相济的法则,处理各种生活。阴阳二气既相排斥,相反相敌,又相吸引,相资相济,纲蕴交会,协和为一,从而构成万物的本体,推动事物的变化。阴阳截然分开,成为绝对对立的事物,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以及人心的活动,都是没有的。阴阳相资相济,谐和一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据此,王夫之又以阴阳二气相调剂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相互调剂,相倚而不离,即是道,此阴阳合一之实体,乃万物之所共著,万有之所同出,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一切有象可见,有形迹和度数可

阴阳合同篇8

练武者,“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是相辅相成兼顾结合内劲的统一体。所谓内劲,是一种人的整体力,其中包括从地面反作用到发劲点的力。内劲的产生和运用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它需要在师父的口传心授下进行长期的导引经络、节节贯通、气沉丹田等磨炼,这就是中国“功夫”的含义。经络究竟是什么?人体结构包括骨架、血肉、内脏、筋皮及水分。除此之外,还有“气”。人体从头至脚各处间隙都充满着“气”。根据科学实验证实,这种“气”实际上就是一种雾露样的“组织间隙液气”,这些“气”组成的通道就是经络。因此,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及皮肤,并沟通人身上下内外的输送通道。《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分布于体内深部的大多为经脉,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则为络脉。为此,《灵枢经脉》篇载道:“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它们都属于经脉范畴,其名称同十二正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洛和孙络之分。经络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体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络与阳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匮真言论》对此作了详细论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如具体落实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可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所以,《灵枢・寿夭刚柔》篇说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根据经络在人体四肢、躯干的循行路线,又可分为阴经和阳经。例如,十二经脉就分为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此外,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和络脉等,都有阴阳之分。而在经脉内的经气,则通过腧穴的不断调整以保持阴阳经气的相对平衡。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练武者功力的提高是周而复始循环序进的,循环越快,身体素质的变化就越快越好。在导引经络方面,须注意阴阳不协调的时候。诸如在导引手太阴肺经时,足太阳膀胱经及其它的经脉要受影响。为此,导引经络必须循序渐进。周天功直接练任督二脉,它们统御着人体的六个阴经和六个阳经。统六阳经的是督脉,统六阴经的是任脉。就中医讲,督脉是诸阳之会,任脉是诸阴之会。从这两个经脉着手练功,然后带动人体的六阳经和六阴经。由于经络阴阳的变化带动了人体的表、中、里内内外外的变化,从而使人的整体功力发生改变,目久逐步提高。

二、经络与脏腑

经络与脏腑有直接联系,每一经脉各属一脏或腑,并以其所属脏腑命名。“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是循环贯注的。《灵枢・营气》就其具体流注次序作了详细描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问,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颅内,注目内眦上,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至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人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肋,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三、经络与肢节

上一篇:营销制度范文 下一篇:租赁房屋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