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烂尾”项目的启示

时间:2022-05-02 05:00:30

一个“烂尾”项目的启示

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赖于有很多关键因素。但对于一个失败项目,也有很多教训需要总结,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因为项目管理不到位,一个当初寄托了无数希望的优质项目演变成“烂尾”项目,人人避之不及,其偶然之中也有必然。

项目背景

T公司是一家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软件公司,2010年签了一个“战略型”项目。这是一个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项目,客户是航天某院,项目周期为4个月,合同额为十几万,输出成果是一篇规划报告,要求并不很高。客户要求调研他们的信息化现状之后提出建设规划。

笔者当时在T公司担任PMO总监,负责所有项目的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者一样,我对这个项目很乐观,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个项目看上去是不错的,算得上是“优质”项目。客户是大公司,明确表示,只要这个项目做好了,后面有的是大单。能给这么大一客户做项目,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兴奋,动力十足,人人都争着进项目组。项目所涉及的业务正是T公司着力拓展的领域,人员前一段时间已经招聘到位。项目的进度、质量、范围要求都比较合理。

之所以被公司定位成“战略”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有投石问路的作用和功能。做好了,意义重大。老板不惜成本,空前重视,项目初期请了外部专家来讲课,。项目过程中又不断追加人手。但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这个当初寄托了无数希望的“优质”项目演变成“烂尾”项目,公司的各路精英几乎全被拖下了水,人人避之不及,交付物被客户多次打回来,勉强验收通过,却从此再也不谈下面的合作。

这是个典型的失败项目,项目过程几乎完全失控,虽然有很多客观和特殊原因,但项目管理不到位却是最主要的因素。

公司环境影响项目成败

T公司成立多年,与其他民营企业相比,老板是很重视管理的。ISO9000外审时,一位年近50岁的外审专家曾给出了“见过的做ISO9000最好的企业”的评价。公司上下,基本做到了“言必称流程,凡事要review”。但是,管理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并不是形式上重视就真正做到位了。

出于重视,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管理部让我统筹负责。客观地说,我的权限很大,老板也很信任我。但在这个项目上,我时时感到很无力。

笔者那时刚刚加盟T公司不久,项目管理部刚开始运作。看到老板对项目经理的人选口头变来变去,销售总监让项目经理解散项目组,组员给项目经理安排工作等种种“乱”象和“怪”象在这个空前受到重视的项目中出现,作为公司的项目管理者,我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纠正了偏差,但始终未能规范好该项目的管理,也是有责任的。

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小W是个入职不久的新员工,30多岁,老板本来很欣赏。但也许是老板太重视这个项目了,不放心新员工。在项目启动后不久的一次协调会上突然宣布该项目的项目经理是老L。当场惊倒了所有人,尤其是小W和老L显得很尴尬。搞得主持会议的我无法继续下面的议程。项目经理都突然有了变动,还怎么安排下面的事?好在老板接着改口说“谁当都可以”。虽然经过我的协调,还是小W继续担任项目经理,但也因此埋下了隐患。老板的行为可谓随意。

项目经理人选风波过去不久,小W有一天突然报告说项目组解散了。销售总监告知有外协单位合作,报告由他们写,没T公司什么事了,让解散项目组。这么重大的一个项目,公司完全请外人来做?我不相信。何况按照职责来说,我是公司的项目管理者,直接汇报老板,没理由我不知道此事。果然,实际并不是这么回事。销售总监跟随老板已久,能力很强,喜欢随意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情,没有职责分工、沟通管理等概念。其实,无论是老板,还是销售总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公司好,只是他们习惯了原来的工作作风和方式,还没认识到规范管理绝不只是规范员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约束管理者随心所欲的行为。

在民营企业里,老板的个人风格往往就代表公司的文化,这些都会对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PMBOK中所讲的,事业环境因素是围绕项目或能影响项目成败的任何内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提高或限制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并可能对项目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弱势项目经理和强势组员

笔者曾经总结过,项目成功的要素是:组织的项目管理体系是前提,项目经理是核心,组员的水平是保障。

T公司的组织项目管理体系如前所说,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公司是支持项目管理工作的。但是在这个项目里,项目经理和组员的表现彻底断送了项目的大好前景。

表面看来,这个项目按部就班。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小W很快做好了项目计划,并定期跟我和老板报告项目的进展,一切似乎和其他项目没什么两样。

但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个项目组的怪事又来了。由于是一个信息化咨询项目,加上公司的重视,配备的项目成员年龄都偏大,资历和经验都不错。但“老”人儿虽然经验丰富些,可是也容易“事儿”,今天提这个要求,明天提那个条件,而且都喜欢自己做主。比如有位40多岁的女同事C姐是项目主力,对工作很上心,很认真,但同时也很喜欢给其他人安排工作。小W面对这样的组员,根本就驾驭不了。

有一次,我发现小W没参加重要的项目会议,小W居然说,C姐说不用他参加。我真是有些无语,既生气小W的糊涂,也不满C姐的自作主张。虽然分别找他们谈了话,但成效并不大。也不知是不是老板曾经想换人的因素,在其他项目组里比较强势的小W在这个项目中一概听从老L和C姐的意见。老L和C姐虽然很积极,可他们毕竟不是项目经理,遇到跟客户打交道和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愿出面,不愿担责,似乎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而小W对项目掌控不足,除了汇总项目进展,其他的事情很少操心。

而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可以说一开始就是失控的。我每次想要下决心进行大的调整时,总是顾忌这个项目的“特殊性”。

不断加人的恶果

回过头来看,这个项目如果不是后来不断加人,也不至于成为公司人人唯恐沾上的“烂尾”项目,盲目答应项目组追加人手,没有“狠下心”来堵住这个口,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令笔者难以忘怀。

项目周期只有4个月,按照原先的设想,这个项目3个人应该就可以完成,但开工后,发现项目比想象的难度要大些,需要学习很多新业务知识。进度有些滞后,老L和C姐等人压力陡增,希望多一些人一起学习和研讨。就这样,项目组开始加到4人,然后5人、6人、最后一直到7人直接参与写报告。加上经常请来探讨的接近20人了。一篇信息化规划报告,聚集了公司这么多精英人才,有咨询顾问、产品经理、架构师、算法人员,甚至公司的技术总监。但一人一个想法,一会儿按照这个思路写,一会儿又,这个报告有8大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关联,参与的人越多,前后矛盾的地方就越多,就越难一致起来,争吵、沟通、调解矛盾、互相推诿、返工重写成了该项目的主旋律,始终在客户那里交不了稿。进度延迟越来越严重。到后来,不仅T公司的人拖得筋疲力尽,客户也无法忍受,对报告的内容要求越来越低,最后只要求不出现低级错误就行。但这种情况下验收通过的项目怎么可能指望带来后续的单子?

“向进度落后的项目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这是软件工程经典读本《人月神话》的作者Brooks得出的结论。也许,这个结论不仅在软件项目中适用,其他项目一样也可以借鉴。

关于“战略型”项目的思考

表面看,这个项目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项目过程的失控,似乎有一定偶然性。在笔者任职期间,这也是T公司唯一称得上失败的项目。但深层次分析,也许一开始的项目定位就错了。这个项目无法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公司没有这样的业务能力。如果按照常规的项目来管理,虽然结果不一定比最终结果好,但也不会在投入了那么多人,耗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后,客户却还如此不满。又或者,“战略型”项目再特殊,也应当制定合适的项目管理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八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大数据战略 下一篇:集团信息化觅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