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实践本体论概述

时间:2022-05-02 11:41:00

实践与实践本体论概述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特殊一种经验事实,是奠定新的世界观本体论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本身就是具有本体范畴的。实践本体论就是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哲学发展成熟中形成的本体论范式。正确认识实践与实践本体论间的逻辑性,客观地认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观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实践;实践本体论;实体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45-02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实践本体论的争论学术界尚未能达成共识。这种争论本无对错之分,因此,本文通过综合介绍实践和实践本体论的各种观点来阐释世界的本源,并说明实践观及其本体论间的关系。

一、实践的本质及马克思对实践的批判和超越

1.实践的本质

在马克思哲学里,实践即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它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主观活动。

在认识论的层面,实践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到升华的基础,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在历史观的层面,全部的社会活动是实践的,人类的历史就是实践的发展史,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

2.马克思对实践的批判和超越

实践这一种作为社会现象的事实,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目,把“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哲学上阐释的却是康德,但是康德的“实践”概念和伦理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在黑格尔那里,他又把整个实践划分为“需求——劳动——享受”这三个阶段。介于需求和享受的中间环节就是劳动。劳动之于实践又更近了一步。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指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有着进步意义的活动使人类的存在有了真实的意义。

马克思说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也就体现出了实践不同于先验性的经验事实,他表明实践本身就具有了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康德认为实践是一种个人的伦理经历;黑格尔则认为实践是一种理性的活动;费尔巴哈直接将实践认定为“卑污的犹太人的行为”。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实践的本质进行了新的界定,即是:人类自觉自我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第一次提出实践的哲学范畴。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使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的领域占了上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立即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以及原先的旧唯物主义彻底的划清了界限,指出了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全新的姿态揭示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重大意义,阐释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更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他掷地有声地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能改变世界的就是实践。

二、实践本体论

1.实践本体论的诞生

哲学上的本体是指世界的基始和原本。所谓本体论,是德国的哲学家郭克兰钮在《哲学辞典》中最早使用的。虽然在我国关于本体论的争议很多,但是理论上的倾向是很明显的,在经过批判唯物主义到否定唯物主义,得出了一个结论:马克思既超越了唯心主义又超越了唯物主义。

一般来说,本体论就是存在论也就是“是”,而“是”指的是宇宙间最根本、最普遍的存在。它企图来解释和说明关于宇宙间一切,并获得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不是存在呢?用哲学的方式来思考,所有的哲学都是应该有其本体论存在的,如果没有本体论的存在,那么哲学理论的阐释和作者自身观点的提出与发展就不会产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的提出其本体论的概念,他在批判和超越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点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史观。

实践本体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实践这个概念产生的一个理论,学术界对此观点的争议依然持续不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实践本体论强调的是“新唯物主义”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之中,将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本体论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曾指出:黑格尔没有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将这种发展仅仅归结于民族和民族意识。在这里,马克思的确是和旧的哲学分道扬镳了,他把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之上,使得实践哲学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第一,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也就是说,马克思将哲学从抽象的、纯粹的思维领域转至客观实在的世界,把人们的思维从虚无缥缈的经院哲学中拯救出来,转而关注现实,激励人们用实践的武器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第二,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以实践作为基本点,揭开了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他又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物质力量的理论是源自于人本身的,要回到人的本身是离不开实践的。那么也就是说,要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用历史的眼光来揭示人的本质,将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把哲学的重心重新放到人自身上来。

3.学术界实践本体论的争议

我国学术界对本体论的争议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二是物质本体论,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物质本体的唯物主义,三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和物质即自然界在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有两种不同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一种认为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更具有主导性,实践本体论导致哲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另一种认为物质--实践本体论认为这两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物质——实践本体论是一种结合两种观点中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部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虽然哲学中说,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都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发现对于本质本体此类的对一个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是要从根本上指出理论的本质的。但是此物质——实践本体论看似是全面的,其实将哲学中的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本体论,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马哲本体论的问题。

三、实践与实践本体论

1.实践是实践本体论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理论就是实践本体论。当实践被认定为一个普通的经验事实之时,它的本体性内涵就遭到了忽视。作为一个经验事实人们就不得不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实践、定义实践。这样一来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就成了一般的经验事实,而丧失了它原本的内因、动力,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领会。实际上,实践是立足于当前,面向着未来的能动的实践,它既实现了人的非凡特质,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感性世界。在实质也超越了一般的经验事实。

因此,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实践不能被简单的当做一个普通的经验事实来处理,具有了本体特征的实践本体论也就具有了深刻的科学性。

2.实践体系化-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人化世界发展变化中的客观规律及人自身的生存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的学问。实践本体论着眼于人化世界的实践性、为我性和主体性,力求从实践的方面来理解世界,从为我性出发来考察人化世界对人意义,从人化世界的客体的意义中揭示出人的主体性,这既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和发展人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既是基础还是本质又是人类关系的“源泉”,那么我们所说的“实践本体”就是指:“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实践中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实践中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只是实践活动的存在,人类通过这种实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这样,就是把人类的存在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归为总体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作为本体这一意义比实践是基础、本质和源泉体现得更加鲜明。

这种实践本体论的特点是把实践限定在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对整个世界作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探讨,所以必然要反对物质本体论。有学者说;“实践唯物主义否定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否定那种以“实体”为核心的静态的、一经把握就永恒不变的“本体”。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历史上的那种本体论,但它在实质上又确立了现代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

学术界公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发展真理的过程,所以实践观是认识论的基础。实践本体论过度的强调了实践的现实性,而忽视了认识的作用,说实践是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整体,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反作用于认识。所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征。这就是认识、发展、实现真理的正确途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何中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辩护[J].学习与探索,2007,(2).

[2]王于,陈朗.“实践本体论”及其革命意义[J].哲学动态,1988,(3).

[3]王于,陈志良,杨耕.我们时代的旗帜——实践唯物主义[J].江海学刊,1989,(2).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5、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9]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略谈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生绘画创作参考资料收集与运用的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