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体校何去何从

时间:2022-05-02 06:13:00

少年体校何去何从

业余体校、少体校、体育学校,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都可划作为培养体育人才而生的中低等教育院校,简称为少体校。

体校,香饽饽不香了

从50年代开始,为改善并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立了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各省、市、县的地方政府成立专业队、体育学校及其他形式的运动队伍。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人员也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运动员退役后也大多由国家安排工作,国家承担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的一切费用。就1952年的体训班的运动员来说,享受军队排长级别的标准,每人每月9元钱的伙食补贴,衣服上印有中央体训班标志的干部服。

在这一大背景下,少体校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差。在上世纪80年代,体校队员毕业享有中专或大专待遇,干部编制,毕业分配后,有一个城镇户口和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时,供应、运动训练补助亦有一定的标准,吃穿有保障。举国体制之下,为祖国体育实力而生的他们可谓令人羡慕。

少体校是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实际上体育人才的成材率很低。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曾组织乒乓球等6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文化考试,结果令人堪忧。作为基层体育训练单位,体校围绕金牌转的要求过于单一,在封闭的运动训练环境中忽视了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统计显示,10%的体校学生能够进入上一级体工队,另有10%可以继续升学,而剩下的孩子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跟不上同龄人,国家包分配中专毕业的体育学校学生时,他们还有退路,而如今双向选择就业,大部分企业、单位都不需要体育人才,缺少文化课学习又使得他们在应试考试中处于劣势,少体校培养模式可谓危机重重,队员们出路何在成为严峻问题。

让体校先成为学校

其实,顾名思义,体校就是一个培养体育人才的学校,它首先是一个学校,然后才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地方。但是,在追求金牌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体校忘记了体校首先是学校这一事实,让一些人成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困难境地。教育的缺失,使得体校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在未来的生活中困难重重。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如今体校遭遇招生“瓶颈”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想让体校突破当下遭遇的招生“瓶颈”,关键在于要让体校先成为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的培养,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长远来说,必须让体校“回归”学校。

实际上,在国外很少有体校,他们的学校通常只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他们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全部都是在普通学校里完成,而且成绩同样非常突出。在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浙江省温州体校在文化课方面,体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市教育发展规划,教学经费纳入市教育行政经费,教学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指导监督,文化课教师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由市教育局统一调配。这些内容正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10]23号文件)的要求。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青少年运动员教育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和教育部联办体育中专及少儿体校;省级青少年比赛推行文化考试,不合格者取消比赛资格;2013年新一轮体育后备基地认定工作将采取一票否决制,如果文化教育考评不过关,即使曾经培养出后来拿到奥运会金牌的队员,也予认定。

上一篇:“戏子”爷爷与“戏迷”奶奶 下一篇:天好不忘雾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