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5-02 05:03:5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

摘 要:对于“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的误区,主张实践知识能力目标忌分数至上,宜多研究教法;对于“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的误区,主张实践过程方法目标忌形式主义,宜实用有效;对于“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个人情感态度”的误区,主张实践情感态度目标忌盲目自发,宜寓情于理;对于“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的误区,主张实践价值观教学目标忌逃避主义,宜正面主导。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共同达成。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在努力把“三维”目标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三维”目标本义的现象。有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走了一些诸如“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个人情感态度”“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的误区。本文试图对比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初中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这些误区中分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践中应该规避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误区一: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实践知识能力目标忌分数至上,宜多研究教法

新课改以来,知识能力目标方面的实践往往出现两极化的现状。一方面轻视知识、批判考试,课堂上自由论为主,学生面临考试一片模糊无从下手。加上苏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这几年一直是开卷考试,教师一句“书上都有”或者“我都讲过了”便将责任一推二干净。这种教法对于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因为优秀学生可以自己对照《同步探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课文精要透析”部分或者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我复习考试。然而优秀学生考出成绩并不代表他们就是真正掌握了,政治思维锻炼的欠缺将会逐渐地在他们以后的政治学习中暴露出来。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高中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学习政治,其原因正在于此。这种状况虽然存在,危害较大,好在在现实中并不是主流。

但是,另一种现状就比较普遍化了,即重视知识、重视考试,但是只注重分数,忽略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日常的批阅试卷工作中,我们发现并不是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一定能考好思想品德。有时教师帮助学生准备好的备考资料与试卷中的题目属于非常类似题,但是学生还是不会作答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举例言之,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提到思想品德教材均指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一些知识点本来短少好记,可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盲目识记应考,不以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为最高目的,结果就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例如材料中讲到民族精神时先加上了许多有关团结统一的重要性的论述,再加以提问“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就会答是“团结统一”。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以死记硬背为指导学生的良方,应该多想一些灵活多变的好方法;不要只想着考试,要想着怎么教学生学习才更容易使其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在思维上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如此,时间一久,学生才会喜欢上思想品德的知识,才会觉得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是有方法和规律可以遵循的。这就是说,重视知识、重视考试并没有错,但在目标上,我们不要把重视知识、重视考试曲解成分数至上,还是应该坚持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身为最高目标。

再比如思想品德的三种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认为在初一学生初学思想品德时就应该加以讲授。可是很多教初一的教师却认为初一知识点简单,用不着费力去教这种方法照样可以考出好成绩,如果教时紧张就更加不愿意去做这种长期才能见效的基本思维锻炼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思想品德的初中教学只是等到初三中考前再加以规范化,学生的长远发展又从何谈起?况且学会并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思路,对于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素质教育本来最好就是一门学科带动多门学科的学习的。

相反,在实际中,我们常常人为地给思想品德学习套上语文障碍。一些初中学生本来语文基础不好,看到以古文为载体的材料题,尽管有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很容易就产生畏难情绪,答起题目随意乱写。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解此类知识点时评价“语文基础不好就是学不好思想品德”,这对于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去除不属于政治学科自身理解的学习障碍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认识到一个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一样甚至可以比一个语文优秀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上学习得更好。当然除了精神鼓励,我们更要有方法。看古文材料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是要抓关键词,抓自己看得懂的白话文,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什么基本情绪?“好”字其实就可以告诉学生是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中的“喜”。长段材料也是如此。近年来,有很多学科都喜欢从语文理解出发造就本学科的专业题目。如物理考试会以古诗为题目,问是什么物理现象;数学考试会以古文为题目,问是什么定理的运用。我想新课改考知识综合能力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多研究化繁就简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新形势下轻松掌握本来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自己反而先为学生套上语言枷锁,那就会让一批学生一门学不好,门门没信心。

因此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实践中,我认为走入误区往往并不是欠缺方法,而是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把知识能力化为了知识考试目标。如此下去,我们也就不难见到在批阅试卷时教师们为某一个答案能不能得分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却很少见到有集体反思在某一类知识上应该怎样教学才更加合理。

二、误区二: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实践过程方法目标忌形式主义,宜实用有效

与知识能力目标在中考指挥棒下基础作用十分突出完全不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能说没有,但至少在公开课上要比在平时课堂上更追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点上,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心领神会。

在本人从教之初,一些老教师总是在备课组活动或教研组活动时告诉我: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互动了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好课堂。在观摩课堂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小组讨论3分钟环节,“接龙”回答也屡见不鲜,至于写一封信或者签名以展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堂设计更是家常菜。这些用于教学中的课堂设计,无不是想在听课教师面前展示学生所学得的知识是生成中的,其结果也是会落实到实践中的,而且执教者的教学重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于是,照猫画虎,我也在自己的公开课中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连续两次下来,前辈教师反问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讨论”,我自己也犯起了疑惑,是啊,难道只有小组讨论了,学生之间才是真的互动了,为什么我要打断那个本想自己独立发言的学生?

在听课中,我也常听到有的教师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5课《与诚信同行》时,要求全班学生签名表态自己以后要诚信为人;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中,经常有教师会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并且当堂朗读……几乎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始终不能脱离知识本身,要为教学内容去裁减活动,要为初中学生去量身度造活动,那么就不会产生忸怩造作、本末倒置,就会真正地出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践中,我认为不要为了目标而设计目标,还是要理解这个目标本来的意图,过程与方法是必须服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就不要大动干戈全班深入讨论。这个知识点学生产生了迷惑不能理解,就不能一带而过,相反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譬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法律知识如果讲得急促,不让学生讨论和活动,对于才十三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例如“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这个知识点,学生不会运用,就不会真正掌握。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设计一个“照相馆未经允许挂出照片”的案例,请学生角色扮演法官、受害者和老板,全班参与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就会非常理想。再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可以请学生先安静下来,再用简短的语言写一两句父母平时为自己所做的印象最深刻或者最为感动的事情,然后再请学生讲述为什么,这比简单提问学生“父母做了什么让你感动的事情”要庄重得多,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认真。这样的一些教法虽然要多花一些时间,但学习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常规课和公开课加以区别,也不应该以考试与否加以区别。

三、误区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实践情感态度目标忌盲目自发,宜寓情于理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一提到思想品德课就觉得枯燥无味,对于思想品德教师也认为是规矩严肃,总归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动人的理由。

新课改后,强调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有些课堂往往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是不动人,不是没感情,而是把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同于教师个人的情感态度泛滥。

以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5课《敬人者 人恒敬之》中“什么是平等”的知识点为例,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为了能够表达对于社会弱势的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往往对书本知识断章取义,大讲特讲等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平等现象,而忽略书本指出这些现象正是我们所反对的,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这样的分析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公平正义、追求人人平等的情感态度,相反却冲动地表现了一个 “愤青”的形象,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扭曲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应有的素质。

再如,许多老教师人生经历丰富,他们常常在七年级(下册)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经历。在老教师长吁短叹之余,学生领略了一个过去的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而没有真正懂得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到底在哪?甚至会出现讲台上教师在说“现在的学生真幸福,可以自由读书考大学”,讲台下学生表面在笑答“对”“是”,私底下却在说“要是可以不读书,该多好”。

盲目自发的情感态度是真情实意的,但它又是容易感性的,缺乏理论支撑,从而不利于塑造出真正有理想的学生。初中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教师随意任由自己的个性使然,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将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教师发表的情感态度和社会厚黑言论近似,学生就容易市侩狡黠;教师发表的不平之声良多,学生就较难会拥有真挚的关爱社会之情;教师面对现实问题多愁善感,学生也就容易缺乏解决问题的理性智慧。

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要求默哀。当天默哀的3分钟,正好是在我上课的时间内。站在教室的窗外,当看见学生们还沉浸在下课的兴奋中,唧唧喳喳没有正形,脸上表现着不合时宜的笑容,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难受。但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自己先定下心来,把脸色肃穆起来。广播说默哀开始了,还有个别学生不到位。我忍着不说话,定定心按照指挥开始默哀。不一会儿,学生们都静下来,都跟着我学了。我庆幸自己没有莽撞地大声批评他们。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是可以学好的,我们要为之树立榜样,而不是旁立,然后监督他们,进行说教。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实践除了需要真情实意,更加需要理性对待,应该使我们的学生在感动之外更加懂得和理解,特别是怎样做。

四、误区四: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实践价值观教学目标忌逃避主义,宜正面主导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很多教师觉得太笼统,不愿讲。我认为这是严重错误的。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十分重视的,何况在社会主义中国。

有些班级学生喜欢关注热点,提出了“不能随意帮助跌倒的路人”等类似问题,很多教师自己甚至也赞同这种观点,但内心知道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于是干脆回避不答。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千万不可如此,要以理分析,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才是良策,不要一句“下次再讨论”(实际上什么下文都没有)就敷衍了之。假如我们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仔细讨论当有人跌倒要不要帮忙、怎样帮忙,很难想象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6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样的课,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当然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教学探讨的深度和方法也要不同。

在课堂上,有些班级总会出现个别言行习惯不良的学生,对班级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多教师怕惹麻烦不予以管理,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可以逃避,不能因为自己不是班主任,就只管上完课结束。假如我们不能义正严词地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进行教育工作,很难想象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课,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应该是随时随地的,身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尽力以己身为范,努力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学生心服口服。但在现实中,从事教育的一线教师往往不自己带头为之,这是很悲哀的。比如升国旗时,有的学生出现了讲话等不当行为,班主任往往就在国歌声中上前阻止学生讲话等行为,有的班主任即使本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是极为不利的。假如我们教师可以在国歌声中带头唱国歌,站在讲话的学生旁边以身作则,也许我们一星期教育不好,一个月教育不好,一学期或者初中三年下来有几个学生会教育不好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很多时候,一些学生基本情感的缺失并不是孩子本身的品质太差了,而是我们这些教育者本身也不过如此。

新课改以来,三维目标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真正理解吃透并在实践中坚持为之,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实践中,偏离三维目标本义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尝试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误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对策,以期大家互相探讨并为之努力。

(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上一篇:浅析低碳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建设 下一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