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5-02 04:25:33

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要求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让学生进行改题、编题、变题等,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出自己的看法。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p+q+1<0,求证:1位于方程x2 + px + q=0 的两根之间。

此题若按常规思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 , x2 ,再求证结论,则将陷入困境,因此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 + px + q,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

令x = 1,则y = p + q + 1, 由已知p + q + 1<0,

即点(1, p+q+1)在x轴下方。

故原方程有两根x1 , x2 ,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这种解法通常称为“图象法“。

例2、解方程(x - 1)(x + 2)= 70(人教版《代数》第三册P23A组第3⑷题)

该题的一般解法是把方程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除此之外应激发学生去思考有无更巧更妙的解法?诱导学生去发现x+2与x-1的关系:它们的差是3,且x+2>x-1,故可把70分解成差为3的两个因数,从而求解。

解:原方程化为(x-1)(x+2)=7×10 =-10×(-7)

x+2 >x-1

x+2 =10 或 x+2 =-7

x1 =8,x2 =-9。

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 = 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例1 在ABC中,∠ACB = 90°,CDAB,(图略)。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然后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 15种结论:

⑴、∠BCD=∠A,∠ACD=∠B,∠ADC=∠BDC=∠ACB。

⑵、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

⑶、AC2=AD?AB,BC2=BD?AB,CD2=AD?DB.(射影定理)

⑷、AC?BC=AB?CD , .

⑸、ABC∽ACD∽CBD.

⑹.SinA = cosB, tgA = ctgB, sin2A + cos2A = 1, tgA?ctgA = 1.

又如:四边形ABCD中,如果 ,那么对角线AC和BD互相垂直。(只需填出使结果成立时一种情况即可)。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略)已知a // b , c // d , ∠1 = 115。

⑴ 求∠2与∠3的度数 ,

⑵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 , c//d 求证: ∠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 , ∠1=∠2 , 求证:c//d。

变式2:已知c//d ,∠1=∠2 , 求证:a//b。

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 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上一篇:平等关爱与主体教育 下一篇:做好班主任工作,“以德治班“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