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防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2 02:38:53

感染病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感染性疾病谱的重大变迁,传染病学正向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复杂的感染病学转变。1999年,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决定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更名为“感染病学分会”。与此同时,各地传染病科纷纷更名为感染病科,传染病医院则改名为公共卫生医院或向综合性医院方向转变,这些变化均反映了传染病学科的发展。感染病不仅包含我国的法定传染病,而且涵盖了条件致病菌感染、内源性感染和免疫低下人群所发生的感染。因此,感染病包括了任何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涉及医院临床各个科室。

[关键词]我国感染病;现状及防治

一、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l)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我国感染病流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2.1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004年12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监督工作,并使法定传染病可以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实时报告。分析我国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疫苗接种相关;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关;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则与人群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0-10岁年龄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强了围生期保健工作,实施了免疫接种,使得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分析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布,2007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报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2常见传染病呈现若干新特点

以我国最为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近年来它的流行现以下特点:(l)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进一步降低,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比例明显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其他肠道外传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变异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3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余年来,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毒力变异病原体、耐药性变异病原体和机会感染性病原体等。已在我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各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0139霍乱、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猫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发现,但国外已有报道的新发传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热、沙拉热、尼帕病毒脑炎、西尼罗病毒脑炎、人猴痘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与流行是微生物进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微生物进化或变异是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和环境因素促进了病原体的扩散和致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全球性气候变暖、食品的集中供应、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最近对14个国家的55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

[3]徐建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

上一篇:如何提高护生的临床带教水平 下一篇:浅谈核心力量的作用机制与核心肌肉群简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