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争

时间:2022-05-02 01:28:09

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争

尽管这些地区试图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来达到区域性体制机制的率先创新,推动面上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但如何激发本地区内生的发展动力,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能比争夺“综改试点”显得更为重要。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问号吊起了许多省份和城市的胃口。

今年“两会”期间,围绕着这个主题各地竞相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申报争夺战,一时间申报之热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与讨论。随后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体制改革会议,以及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已进入征求各方建议阶段,使得这个话题再次升温。虽然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日前向媒体透露出“中央政府已原则同意在重庆设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消息,使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会花落谁家看似没有太多的悬念,但这场争夺战远未结束。

其实,早在去年“两会”期间,淮海经济区的近百名人大代表就联名提出了“将淮海经济区设立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议案。然而,由于这个区域分属4个省份,无法形成合力,显得声音微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其后,湖北、湖南、重庆、广东、广西、四川、辽宁等省份也通过不同方式运作,希望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在今年“两会”中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

一些省份和城市为何热衷于申报“综改试点”?“申报热”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潜台词?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牌子之所以令各地心动不已,在许多地方看来,“综改试点”就是“新特区”,其意义可以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相比。但是与当年的深圳模式有所不同,它不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资金、享受税收优惠发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区。也就是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和建设,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使命。眼下各地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程度地受到现行财政、投资等政策规定的障碍,使改革工作难以深入。对于地方来说,“综改试点”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体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此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区域重点突破。因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经济模式改革的助推效应,加大了各地对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争夺力度。

面对各个地区竞相争夺“综改试点”的热潮,虽然国家发改委的态度是,这次“综改试点”要实现地方自主改革,不给优惠政策,但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给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带来的利好是深远的。地方以为戴上这顶“帽子”,就可以在某些政策方面开小灶,而此前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可见来自地方政府的经济特权争夺战,更大程度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中各方权利的博弈,其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譬如当前公共财政本来就集中在中央,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等市场失灵的领域,当然要有行政力量的介入,这也符合中央财政的公共职能。

此外,来自“综改试点”的品牌效应同样不可小视。国家宏观决策给一个地区发展带来的品牌效应,属于国家营销效应。“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一块金字招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此前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以及中部崛起战略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形象、招商引资和政府改革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如此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一些省份和城市不遗余力地争夺“综改试点”的真正用意。尽管这些地区试图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来达到区域性体制机制的率先创新,推动面上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但如何激发本地区内生的发展动力,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能比争夺“综改试点”显得更为重要。

上一篇:透视资本主义 下一篇:“经济马赛克”,700公里跨省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