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时间:2022-05-01 07:15:26

摘要:严重的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导致消费不足,破坏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是不确定的,这样就使价格不能进行资源配置作用。同时,由于物品价格上涨的对贫富阶层的影响不同,穷人可能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举步维艰,富人的生活基本不受影响,这样会加剧社会成员的矛盾,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每次发生严重的通胀都与货币的大量供给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关,每次发生严重的通胀都会引起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和经济的衰退,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各国央行都有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物价稳定的职责,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关键词: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81-02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货币超发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一般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条件下,因为供给方面成本的上升推动商品价格水平显著和持续地上涨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工会组织对工资提高的压力以及垄断出现的行业中,厂商为追求利润抬高商品价格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中,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提高工人的工资而引起产品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一国国民的工资上涨跟不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引起比例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可以解释为过多地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增加造成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历次通货膨胀

(一)1985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通胀)

从197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人均收入增长了几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出现了巨大亏空,国家通过增发超额货币来填补国库的赤字。到1980年底,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一年增长63.3%,大大超过社会同期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商品价格上涨达到最高6%的水平,已经到了引起经济危机的警戒线上。

(二)1988年(中国出现的第二次通胀)

职称评定、工资改革及基础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大规模增长,到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比1983年增加了925亿元,迎来了又一个货币大量超发时期,达到1 454亿元。乡镇企业大量向银行借款,致使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由央行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引起的。1988年,包括各种生活必须品在各大城市相继提价,绝大部分的商品提高了价格,商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0%,而像家用电器、摩托车、油这一类产品的涨幅达到了80%。

(三)1995年(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

从1992到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大规模改革,国家在商品定价方面全部放开了。为了提高职工福利,政府扩大内需,企业抓住机会,大规模地向银行贷款进行各种国外投资,大量地购买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地方政府大规模地利用信贷开发房地产业和开发区建设,导致房地产业开发过热及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上涨,许多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不得不多方借债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不乏集体、私营企业。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是由于基础产业的瓶颈、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

三、央行对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

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以下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中央银行有权利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当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减少货币供给,让每一元的准备金支撑更少的存款。如果当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那么当客户向银行存了100元现金,其中必须留出10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90元为可贷金额,于是,增加1万元的准备金可以产生10万元的存款。此时,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10%提高到20%,则储户100元的存款需持有20元准备金,可借出的货币为80元,此时,商业银行增加100万元的准备金就必须有500万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减少了一半。从方法上看,提高法定准备金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且存在时滞也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198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通货膨胀。

(二)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短时间居民提款等需要,中央银行作为最终的贷款人帮助商业银行解决资金不能维持正常业务需要的危机。商业银行手里一般都会持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不符合中央银行的规定时,商业银行就可以用他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业务以解决暂时的需要。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后,商业银行因为成本的提高就会尽量不向央行申请贴现业务,再贴现需求和规模的降低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减少,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不过,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是被动、不积极的策略,因为借不借款的主动性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

(三)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被称为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这是目前央行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根据判断收紧银根来降低通货膨胀,于是向金融市场出售证券,这样,就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也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的货币总额。一般的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卖出业务是为了盈利或解决暂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中央银行从事卖出证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达到降低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操作灵活,因而便于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卖出证券,立即就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央行能连续地自由的开展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自由执行债券的卖出数量、时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

(四)直接提高利率

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市场中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的。货币多了,购买力就下降了,利率过低,资金成本低,企业会大量借贷,导致投资扩大、过热,而个人也会由于利率低,钱放在银行没什么收益而把钱花掉。同时可以把个人的大量资金留在银行系统内,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抑制通胀。当提高利率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和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相抵消时,提高利率就维持了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提高利率后的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就达到了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1995年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治理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央行这些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1985年的通货膨胀,国务院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银行可贷资金金额,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加大经济监督力度。如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如减少政府支出,通过减少购买性支出或降低转移支付的金额等及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如果通过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的效果不明显,国家可以同时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货币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财政政策的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影响。简单地说,通过增加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低收入者进行生活补贴即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保障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在以往的水平上,让他们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不受影响。不过,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由于紧缩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厂商都会通过降低商品质量来保障自己的利润水平,这也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影响。

总之,如果通胀演变成长期趋势,就会出现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例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大规模爆发或是经济周期性衰退都会演变成滞胀,拉大贫富差距,使穷的更穷,使社会矛盾加剧,制约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使社会离稳定、健康更远。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增加消费和需求,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志,朱炎亮.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0(11).

[2] 阎虎勤,罗 凯.货币供应、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自经济变量找寻[J].资本市场,2010(12).

[3] 袁晓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特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

[4] 殷醒民.通胀周期性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J].探索与争鸣,2011(4).

[5] 吴秀波.治理通胀应更多动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J].新金融,2011(1).

[6] 张吟雪.关于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其效应的思考[J].新金融,2011(5).

[7] 范方志.通货膨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8] 申建文,王立平.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J].华东经济管理,2011(1).

[9] 张宗新,张雪娇.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J].财经科学,2010(11).

上一篇:ABC分类法在中小型商场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刍议建筑经济的现状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