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有效预习先导

时间:2022-05-01 05:13:53

学生自主学习,有效预习先导

摘要:本文遵循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传统教学设计中对预习环节的设计所显现出的弊端,从有效预习的内容、多元化的预习方法以及科学化的预习评价等方面,研究探索预习过程中可能实现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作业;有效;自主;预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17-2

一、从设计内容出发,增强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研究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一旦学生进入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的自主学习状态之中,那么,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将成就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导: 从导读开始。不管是“单元导读”还是“课文导读”,他们或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及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特点、学习重点,为我们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导语“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学生通过导语不但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能明白学习本文的目的。

2.读: 读通课文。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眼中的预习的全部要求,其实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字音以生字和多音字为主,字形以形似字的辨析为主,词义则以语境中的含义和成语的理解为主。预习成果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把它展示出来。这块预习内容在文言文的预习中尤为重要,通过已有的信息来疏通字词,还有未理解的字词可以作为课堂提问的内容之一。

3.悟: 理解感悟。字词障碍扫除了,就要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所谓“感悟”其实可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对课文的文体特征、中心内容、写作特点及结构安排等进行认真思考,认真体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虽然这些认识和见解是不成熟的、粗浅的,但至少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4.练: 尝试做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往往是紧扣文章的重点设置的,它对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理清结构层次,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提示作用。因此,在完成上面几步之后,还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一番思考,看哪些问题我们已通过预习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似懂非懂,或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就找出了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讲或质疑。

5.提: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表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激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难,而且在许多方面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很正常的。对课文内容本身的质疑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的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便于大家在课堂学习中交流解决。

6.查: 查阅资料。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可查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自行找到答案。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可查阅相关图书或上网补充所需资料。语文课程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这个特点在预习中也应得到体现,所以拓展预习的领域,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值我们教师尝试。学《我的信念》一文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居里夫人的小故事,学生很快找来很多相关资料。在导入新课阶段,学生替代教师成为主角,他们讲了居里夫人把奖章给孩子当玩具,看淡荣誉的故事;他们读了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去世时写的悼词,高度赞美她的人格魅力……这些以往由教师来传授的东西,现在学生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同样有能力获得;而这样的训练机会使学生在预习阶段就步入学习的主体地位。

7.赏: 赏析优美语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其中一条途径就是要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摘记下来,时时欣赏、揣摩、诵记,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具有很大效果的。预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会联系自己联系社会,品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样的预习要求如能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渐积渐厚。

8.评: 写下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王荣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现行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师本先行对话,即教师在课前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以便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而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在课堂上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学生不可能悟出文章的内涵和文章的精妙之处,就无法与教师平等地对话,无法与同学侃侃而谈,无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写下读后的感受,可以“逼着”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重新回顾和审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以上的几个内容中,“导、读、悟、练、提”是预习的基本环节,即每篇课文都必需的,也可以称之为常规预习。“查、赏、评”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确定不同的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不同的内容。

二、注重预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节。而学生对此环节作用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顺利进入有效预习的状态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教师就应当体现其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把学生带入理想的精神境界。

第一步:教师走过去,将学生领进预习内容。

刚开始,应该以教师指导为主,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预习时最好把时间安排在课内,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安排10分钟左右作为预习时间(难度较大的文章时间可酌情而定),教师为学生列出可操作的预习提纲,一步一步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明确的要求中去懂得如何做好课文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必须细致到位,而且要做到循序渐进。

第二步:学生走过来,带着预习的问题和收获。

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必要时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预习时间也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学生有了预习成果,渴望接近老师,渴望与老师进一步交流,这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第三步:师生共同走进课本,与课文对话,与人物对话。

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教师可以放手,预习完全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都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作为课堂上对话的材料。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这些内容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石。

三、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注重交流,共同分享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在培养学生运用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预习小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每个组包括不同程度的学生,使能力强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动作用,让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得以共享,同时,发展了学习和交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有效预习的评价就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检测预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学与小组互动的积极作用,探索有效公平的评价机制。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指导与监督才能使其达成效果。预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是品质培养之关键。及时反馈,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新的教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预习反馈及时化,对老师而言,有利于监控预习流程,有利于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拓宽信息渠道,有利于预习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对教学而言,有利于知识、技能等的共建、共享、共进。

学生预习的评价中要遵循以下原则:在评价内容上,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评价手段上,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分别实施家长评价(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自我评价(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自我激励或改进提高),小组评价(组长把关)和教师评价(根据课堂预习检测的情况,分别给予赋分)。

具体操作如下:

1.预习前发放预习评价表,家长根据检查情况填好家长检查记录。

2.课前小组组员自我检查,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帮助本组内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达标。

3.小组与小组间组织互查,并打分,小组平均分为该组的预习成绩。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预习充分可提出加分,尤其是对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这样小组内每位组员的进步就是小组的进步,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

5.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方法,表扬鼓励。

上一篇:转变教学行为,突破拼音教学的“瓶颈” 下一篇: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