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

时间:2022-05-01 04:35:05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

【摘要】效益审计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效益审计的内容入手,探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单位;效益审计;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及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1)经济性。效益审计的经济性主要是指对预算编制和支出的合理性审查。预算编制应按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编制,确保其准确、合理、可靠、有效,应检查其各内部单位的正常资金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单位经营运转所需的物资设备是否得到充足保证,人员经费的编制和分配是否合理;预算支出方面,应检查其是否按法定预算用途进行使用,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违规超支等情况,是否满足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要求。

(2)效率性。效益审计的效率性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进行审查。重点检查单位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遵循“三定”方案要求;是否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否存在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自由散漫等情况;管理是否到位,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配套设备是否有效使用;探查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效率低、不经济的原因,从“确保管理职能,注重执行监督”的原则入手,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

(3)效果性。效益审计的效果性主要从工作计划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单位运营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合理评价。效果性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评价即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标准执行;其内部管理是否有效,获得了预期效果;单位行政活动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等。

2.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1)效益审计能够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约束公权力“滥用”。行政事业单位很多都是具有“公权力”的机构和组织,容易因权力失去监督而导致权力的“扩大化”、“滥用化”、“官僚化”:服务意识欠缺,效率低下,门难进、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资产管理不受监督,挪用国有资产、横行。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效益审计正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约束公权力,给它套上枷笼。

(2)效益审计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节省国家和纳税人开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并不创造和产生经济价值,需要依靠国家财政才能进行正常运转。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合理收支,避免浪费国家和纳税人的金钱。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效益审计,正是着眼于对其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查找和发现其内部资金管理漏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收支管理,缩减不合理的支出,杜绝资金违法使用等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实现其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效益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财务收支审计过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审计机关还在翻财务收支审计“审会计”的老黄历,认为效益审计就是旧瓶装新酒,换了个名称而已。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都是照搬过去财务收支审计那一套,忽视了对行政事业单位效益的考量。而财务审计只是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合理合法性审查,缺乏一定的经济社会评判标准,难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深层次管理与外部的协调适应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2.方法落后,难满足效益审计需要。效益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主体类别多种多样,既有行使公权力如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行政机关,也有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诸如高速路管理局,还有诸如政党团体和人民组织,诸如团委、妇联、工商联等组织。这就导致审计机关很难针对这些类型不一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而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公允公正,但在具体实践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审计证据指导准则,导致效益审计存在审计风险。

3.未建立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的审计与对企业审计或其他审计有所不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创造经济价值,也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驱动,其行为活动并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单纯经济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具有外部性职能的社会行为。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考量应着眼于其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评价必须建立其合理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其行为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很多审计机关在进行效益审计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重检查、轻评价”,导致审计结束后,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活动的真实社会表现,无法解决问题。

4.审计队伍素质亟待加强。如前所述,效益审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活动进行考察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须的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管理、统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然而由于财务审计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和工具,知识陈旧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多,欠缺效益审计技能和方法,导致效益审计难以取得较大进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效益审计的宣传和培训,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关系,准确掌握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应将效益审计同财务审计有机结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走向和分布情况,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使得审计人员更能形成准确、全面的价值评判体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效益审计内容的学习,自觉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为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任务创造良好环境。

2.探索创新科学的效益审计方法。一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抓住与效益有关的账户和内容进行分析审查,评价其资金管理使用状况及其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对被审计预算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具体研究其资金的管理使用状况及效果。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成果与预算收支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分解研究各种因素变量对其预算执行变动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效益优劣的客观原因,从而进行正确的效益评价,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果。

3.建立科学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科学健全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由评价客体、指标、标准和结论等内容构成。其中,评价客体是指被效益审计对象,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的内部机构或单个项目等。评价指标可以反映评价客体真实效益的量化性指标,包括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社会要求。评价结论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效益审计后得出的价值型判断。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依照相关政策要求、人民群众合理意愿、经济社会管理需求进行合理确定,具有易操作性、量化性和全面性。

4.加强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政府和审计机关应提高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配套人员编制和经费额度,使得审计队伍建设“有米下锅”。其次,审计机关应加强对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通过和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鼓励发展效益审计培训学校等,为培养效益审计后备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眼界和知识面,在增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审计人员对经济、社会、管理、行政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强他们的效益审计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在执行效益审计时,应转变传统的财务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正确认识,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确保效益审计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海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11)

[2]孙亮.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3(01)

上一篇:新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研究 下一篇:影响萧山区高中乒乓球运动开展因素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