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时间:2022-05-01 09:28:08

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收入分配政策。这一收入分配政策从总体上能够实现社会公平,但在现实生活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按劳分配、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公平与共同富裕几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中实现公平。

【关键词】公平;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目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正因为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如此之大,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产生怀疑,认为其有失公平。如果任由这种差距扩大,那么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平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在认真总结我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国情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而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中国特色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方式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马恩对未来社会制定的基本的分配制度。建国后,我们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把按劳分配仍然看作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人的东西,否认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这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了按劳分配在我国的实行。真正把按劳分配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基本原则的是邓小平。1978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处理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按劳,不能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我国国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邓小平对传统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大胆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四是坚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创建社会统筹和个人相结合的制度。”结合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三、分配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公平问题

1.公平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有分配方式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一分配原则的内容,是依据劳动者所投入的社会劳动量或贡献量来分配报酬,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虽然以前对按劳分配有所曲解,但这一分配原则是我国一直以来使用的报酬分配原则。其实,公平与报酬上的数量平等分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按劳分配的环节中,许多人将平等混同于公平,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因而,按照公平理论,对按劳分配要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分配的大氛围,大力宣传公平分配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公平分配的观念和意识,明白按劳分配中的“劳”并非仅仅指的是劳动,而是指与分配有关的各种投入。其次,完善按劳分配原则,使之更加精确化和科学化。在按劳分配中的原则中,应对被分配者各方所有与分配有关的投资均加以考虑。

2.公平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从现象上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公平合理的:不同要素所有者参与生产与分配的权利是平等的;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按照同一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进入生产过程是平等的;过程结束后,按照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投入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消费品的分配,其结果也是符合商品经济的社会规范和所有权规律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忽视劳动分配机制的创新。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到十六大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明确确立,是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觉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理论,吸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核,同时又肯定各种要素在财富生产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肯定了它们在财富形成中所作的贡献。因此,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3.公平与共同富裕。对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会造成贫富分化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原则是共同富裕,决不允许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的终极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既是价值理念也是行为准则。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侧重于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消除各种特权和歧视,以此作为判别行为合理与否的标准以及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从而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侧重于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服务于目的,并接受目的的指导,而目的需要通过手段的实施得以实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难免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够防止或缩小贫富差距,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保障效率的不断提高。邓小平高度重视共同富裕这一公平的终极目标,由于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宗旨高度吻合,因此,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既是对社会主义宗旨的论述,也是对公平终极目标的论述。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但是,正像公平不是平等一样,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这反映了邓小平对共同富裕和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实际的探索。他突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传统界限,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原则,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的发展,否则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

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中实现公平

从总体上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是能够实现公平的,因为它以人们提供的贡献为尺度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贡献多者多得,贡献少者少得。但是在社会成员存在种种差异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必然会造成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较大差别,这会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宗旨,背离公平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因此需要进行社会调节。它要求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国家对社会成员初次分配后的格局进行调节,让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实现有差别的同步富裕。邓小平提出了多种调节人们收入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公平的方法:其一,国家要运用税收杠杆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调节收入差别。通过税收等手段,国家集中一部分先富地区和先富社会成员的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再运用于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方面。邓小平说:“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对于很困难的一些地区,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其二,倡导区域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鼓励发展民间公益事业。其三,通过示范的作用来带动和促进相对落后的地区及人们加快致富的步伐。邓小平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总之,我国目前存在着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是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但是我们要处理好公平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关系。在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措施等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协调社会矛盾,解决收人差距过大问题,尽量弥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和趋于合理,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经济参考报.2010(5)

[2]经济参考报.2010(5)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0

[4]邓小平.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J].1986:161~162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10,155,123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J].1978(12)

上一篇: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下一篇:单一个案研究在宽泛理论总结过程中的效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