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邮政改革的现状和思路

时间:2022-05-01 06:10:38

国外邮政改革的现状和思路

大多数国家的邮政过去一般都与电信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经营本国的邮电通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英国邮政脱离政府序列、组建国家邮政公司为开端,拉开了邮政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的新一轮改革序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五六年来,邮政领域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改革成为邮政领域的主旋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对信息传递时限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信通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邮件的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的业务市场被替代。面对这种局面,邮政如果仍然“我行我素”,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像UPS、DHL、TNT、 FedEx等跨国私营运递公司纷纷进入邮政市场,邮政部门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机制,为用户提供比邮政更为可靠快捷和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有盈利的快递市场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部门的市场份额。邮政如果一味地坚持”官办”,依赖政府无所作为,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邮政被非盈利性、公益部门的性质所限,依靠政府支持,缺乏经营活力,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迟缓,许多国家邮政处于亏损经营。一方面是邮政的亏损,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邮政的惟一出路,也是邮政取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体制转换

各国邮政的改革,一般都是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后的邮政体制模式可以分为四类:

(1)上市股份公司-德国模式。

德国邮政改革从1990年开始,1993年部分新机构运转,1998年邮政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德国邮政世界网络公司;2000年正式发行股票上市交易,向社会出售31%的股份。荷兰邮政从1989年开始改革,1998年成功收购TNT,政府售出65%的股票诞生了荷兰邮政政集团。

(2)国有股份制公司-英国模式

1981年邮电分营后,英国邮政重组为国有邮政集团公司,由皇家函件公司、包裹公司、邮政局营业公司和客户服务公司组成;2000年实行政企分开;2001年进行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新西兰、瑞典邮政等。

(3)国有企业(独资公司)-法国模式

法国邮政集团是国有企业,而所属的子公司是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邮政等。

(4)政府机构-日本模式

日本、韩国邮政属于国家经营的事业机构;美国邮政属于政府下属的一个独立执行机构,邮政职工都属于国家公务员,这类国家邮政只允许实行收支平衡或微利。

资本运营

华盛顿大会结束仅一年多,1991年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瑞典五国邮政部门就与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私营运递公司――TNT进行合作,联合组成了五国邮政和TNT各占50%的公司――GD全球快递联合公司,提供国际快件服务。当时这一邮政部门与私营运递公司结盟的行为给整个国际邮政大家庭带来了强烈震撼。而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越来越多的国家邮政都通过协议方式与其他邮政或非邮政部门联合结盟。

1999年,美国邮政与DHL建立联盟,将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2001年美国邮政又与联邦快递(FedEx)结成联盟,根据这个为期7年的协议内容,联邦快递为美国邮政提供优先邮件、快递邮件以及一类邮件的航空运输,作为条件,联邦快递可以把收件箱设在美国邮政38000个零售网点里,以增加接触零散客户的机会。

日本邮政从2002年1月与网上银行“索尼银行”进行合作。与银行合作是日本邮政储蓄一贯做法,但与没有营业网点的网上银行合作还是头一回。今后,索尼银行的用户可在邮政约2.5万台ATM(现金自动存取款机)机上存、取款。

邮政与非邮政部门结盟的同时,邮政与邮政之间的联合也在展开。1998年,法国邮政与西班牙邮政结盟。1999年,荷兰邮政与瑞士邮政结盟,荷兰邮政可以使用瑞士邮政的网络,瑞士邮政也可以进入荷兰邮政的邮递、速递和物流网络;2000年,荷兰邮政又与英国和新加坡邮政签署了合作协议,组建邮件合资公司。

邮政在广泛联合、结盟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并购风潮。德国邮政出资9.33亿欧元收购瑞士的Danzas(丹莎)国际物流公司;出资22.11亿欧元收购德国邮政银行;买进敦豪国际运输公司(DHL)71%的股权;买断英国Securior速递公司50%的股权;收购荷兰包裹运输公司Nedlloyd集团、瑞典的物流服务公司ASG和美国国际航空快运公司。荷兰邮政1996年以7亿英镑收购了TNT跨国速递公司,随后又兼并了十几家大型公司,成立了荷兰邮政集团(TPG)。英国邮政购并了德国包裹公司和DerKurier速递公司。法国邮政兼并了美国Insa运输公司;通过三次收购获得了德国DPD欧洲包裹网络40%的股份;收购了英国和爱尔兰的Mayne Nickless包裹速递公司;控制着英国运输公司Panic Link 51%的股份。

德国邮政1995年改革成为股份制公司,上市发行了近22亿股股票,共筹集资金234亿欧元,为其展开购并战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成功进入物流市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在德国邮政的影响下,希腊邮政也准备将其邮件公司的25%股权以及包裹公司的50%股权实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业务经营

1.调整业务结构

许多国家在邮政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以后,都在邮政业务结构的调整上大做文章。目前,各国邮政所经营的业务尽管有所差别,各不相同,但占主流的邮政业务划分基本是四大板块:函件、速递(包括包裹)、物流(包括包裹)和邮政金融。为了有效地进行邮政业务的经营,一些国家在业务结构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经营公司进行经营(表1所示)。

2.突出主体业务

邮递类业务仍是大多数国家邮政的主体业务。

美国邮政是世界上投递业务量最大的邮政机构,它的投递量占全世界邮件总量的46%。美国邮政一周的投递量相当于联合包裹公司(UPS)一年的业务量,每两天的投递量相当于联邦快件公司(FedEx)一年的业务量。1999年美国邮政的业务量首次突破2000亿件,2000年的业务量又在此基础上增幅3%,达2078亿件。2001年,美国邮政在遭受9.11袭击和炭疽热的恐慌之后,业务量下降0.2%,仍保持2074亿件,业务收入达658亿美元,上涨了2%。近年来,一类函件、优先函件以及A类标准函件的收入大体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85%左右,2000年美国A类标准函件即广告函件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达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邮政的核心业务是函件业务,其中商函业务又是近几年的发展重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邮政邮件投递量的增长速度从1997年开始放缓,并从2001年进入负增长。

德国邮政的核心战略主要是围绕包裹业务这一邮递类业务展开的。德国邮政首先将传统包裹业务列入速递业务,通过收购和重组,使规模不断扩大,包裹业务收入成倍增长。但需要说明的是,德国邮政除了受专营保护的函件业务之外,其他业务的利润还很低。2001年德国邮政收入达334亿欧元,税前利润26亿欧元,其中函件收入约为117亿欧元,税前利润约20亿欧元。也就是说,函件收入占总收入的35%,函件利润却占77%。

在邮递类业务中,许多国家都将广告邮件作为重点函件业务经营。广告邮件业务每年给美国邮政带来130亿~140亿美元的收入,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28%。瑞士邮政部门处理的信函中,30%~40%以上是广告信函。

3.拓展业务领域

许多国家邮政在突出邮政主体业务经营的同时,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积极拓展邮政业务领域。

(1)进军物流市场

邮政凭借其长期经营投递业务的经验以及完善的网络优势,采取联合兼并的方式,大举进入物流市场。

荷兰邮政购买了TNT的全部股权后,实施一个实体两块招牌战略,对内称之为荷兰皇家邮政,对外则是TNT集团,主要开展信函与小包、特快以及物流三大业务,并成立专业公司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德国邮政为进入物流市场参与竞争,在欧州实施了一系列购并包裹公司的战略,将瑞士第三方物流巨子丹莎集团和北欧最大的物流企业ASG收归自己的旗下,将这两家公司的物流市场份额纳入德国邮政市场。法国和英国邮政在2000年前后所收购兼并的公司也是为了在物流市场有所作为。

(2)开展零售和代办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部门都利用邮局营业网点大力开展零售和代办业务。

澳大利亚邮政的零售网络最具特色,它们将邮局改革成邮政商店,除了向用户提供一般意义上的邮政业务之外,还出售图书、文具、电话充值卡以及贺卡等商品,同时提供付费业务。澳大利亚邮政零售业务收入连续4年保持增长,2000年零售收入占邮政总收入的25%。

(3)发展混合邮件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寻求传统邮政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切入点。

澳大利亚邮政开发的EDI-POST混合业务,是一种将电子信函转换为实物信函的业务,邮寄的过程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而邮政则负责:将信件打印、装封并根据地址投递。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邮政均开办了类似的混合电子邮件业务,而且重点趋于混合广告邮件。

(4)办理金融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都开办邮政金融业务,主要是大众化的储蓄、保险和业务,个别国家邮政有特许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但商业化运作的邮政银行屈指可数。荷兰、英国邮政金融机构已脱离邮政。法国邮政金融局和日本储金局属于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以居民储蓄为主。德国邮政银行同 DSL银行合并后现已成为德国最大的零售商业银行,为德国邮政的网上购物、物流等业务提供资金结算。

4.提升服务水平

面向市场,客户第一成为许多国家邮政的共识。

法国邮政为客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引导用户用邮,并帮助用户预约邮政金融顾问。德国邮政的邮件处理实行24小时工作制,90%以上的邮件实现次日递。英国邮政成立了大用户业务部,专门为英国电讯、大世界商场、英国燃气公司等50家大宗用户服务。这50家大用户的年营业额约为25亿英镑,占皇家邮政全年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瑞士邮政在邮局内开设咖啡屋的做法也很有成效,使顾客在用邮的同时可以休息聊天。

内部管理变革

各国邮政在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如下几项工作:

1.裁减冗员,降低成本

德国邮政1990年~1999年人员从37.8万减到24.4万,共裁减13.4万人,约34%。英国邮政为了减少亏损,已经裁员1.5万人,计划继续裁员 1.5万人。日本邮政从1997年~2000年通过增加分拣自动化设备,累计减员5000多人。瑞士邮政通过提前退休、人员分流和自然减员等办法,计划在2003年前每年减员4%。澳大利亚邮政1996年邮政职工32040人,到2000年为26915人,减少5000多人。美国邮政计划总部削减800个职位,其他管理部门削减2000个职位,业务处理部门削减500个职位。

2.调整网路,盘活资产

德国邮政拟将83个信函处理中心调整为4日个,出售了所有不属于核心业务资产的物业。瑞士邮政出让闲置建筑,建立了依照市场标准的企业内部不动产租赁模式,关闭了20多个业务量不足的邮政服务网点。

3.加强培训,注重考核

德国邮政的许多高级经理都面向社会高薪聘请;新招的员工全国统一进行为期二年的培训,员工调换岗位也要进行14天的上岗培训,为此每年参加各类技术和专业的培训有几千人。美国邮政设有严格的岗级,从上至下将岗位分成26个级别,并与报酬挂钩。日本邮政实施等级提升制度,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其业务能力相对应。

4.加强财务管理,注重成本核算

美国邮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部门负责收入和支出管理、投资预算评估和资金筹措、统计分析和业务发展预测、负责全国3个会计核算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德国邮政实现集团公司和专业公司财务两级集中管理,集团公司有高度的管理和监控权,专业公司为利润中心,并设有13375个成本中心,每一项事务都在对应的成本中心发生并得以记录,并逐级向上汇集。

5.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能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邮件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处理中心网络的建设,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邮件自动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美国邮政在251个大型处理中心安装了世界上不同系列的最为先进的信函自动化设备;英国邮政在60个分拣中心安装了136套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拣装置,在14个分拣中心安装了OVCS信函分拣机;德国邮政于1997年完成了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澳大利亚邮政信息网络系统已运行多年,其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邮政综合信息通信网-PNET,是在邮政联机系统、邮政储蓄联机系统、简易保险联机系统的基础上改造融合而诞生的网络;德国邮政投资25亿欧元用于物流的信息网络建设;加拿大邮政1986年就建成了全国信息控制中心(NCC),并且在九大邮区建设了地区控制中心,用来收集全国邮政运营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改革的发展趋势

通过发达国家邮政的改革实践和发展过程,可以窥视到当今世界邮政的一些发展走向:

1.体制企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将逐步脱离政府序列.实行政企分开,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

2.经营全球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邮政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全球化经营将成为有足够实力的邮政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而合作联盟、收购兼并是实现邮政全球化经营的主要途径。

3.业务多元化

随着邮政市场的逐步开放,邮政专营业务的范围将逐步缩小,实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是邮政的必然之路。邮递类业务仍是邮政的主体业务,必须大力发展商函业务,突出发展速递和物流业务,重点发展金融中间业务,积极开发信息服务等新型业务。

4.管理集约化

随着传统邮政的改造升级,邮政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尤其要加强资本、财务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资本运营和降低成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注重先进技术的采用。

5.服务核心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将成为邮政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提供用户满意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是邮政赢得顾客的最终手段。在服务中,必须十分注重做好大客户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邮政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当然不会完全适合中国邮政的实际,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参考,使中国邮政的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上一篇:国际油价走势趋于回落 下一篇:借力燃料油期货规避石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