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色彩设计与城市色彩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04-30 08:05:28

浅谈城市色彩设计与城市色彩文化的关系

【摘 要】文章从城市文化的第一视觉特征等一下两个方面对城市色彩设计与城市色彩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色彩;设计;文化

人类就生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中。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人类构筑了不同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人类的任何行为与意念如果想要被人接受与理解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表达。建筑景观设计意念的表达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实现。显然,在“式样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符号与不同的排列结构方式,形成了“系统”所特有的地域文化与建筑景观式样,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形象。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不同的形态与颜色,而物质的有色则能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辨别和了解形态与空间。文脉的色彩是某一民族特有的具有地域文化意味的色彩谱系,是一个民族集自然、社会、审美、历史等长期积淀演变至今的结果,是一个民族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审美原则的体现。因此,特定的“生存的式样系统”显然并且应该有着特定的色彩排列方式。这种独特的排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阶级性等特征,于是,改变该系统的色彩排列即改变了该系统的结构方式,将影响整个“生存的式样系统”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故宫的色彩系统以红黄绿为主,宏村的色彩系统以黑白灰为主。很显然,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色彩选择和不同的结构方式,这是不可互换的,因为这两个“生存的式样系统”的色彩谱系所指与能指的关系完全不同,是色彩赋予了“生存的式样系统”特殊功能,具有某种颜色便具有某种功能,失去某种颜色便失去某种功能,系统的“生命”亦来自内在功能与外在形式的双重效应。

1.色彩设计———城市文化的第一视觉特征

一个城市的色彩特征的有机更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与建筑景观文化的特色应该对城市色彩特征的内涵认真思考。城市是人类文明最复杂的结构之一,研究城市文脉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视觉表征。根据万物有色的自然规律,视觉表征的变化应与人的色彩感觉有密切关系,色彩是文脉系统的第一视觉要素,因此色彩系统应是文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人类的第一视知觉的聚合构筑了城市的色彩系统和色彩空间。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在“最大众化的形式”中

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费孝通先生说:“事物的现代性特征离不开传统,一切现代性都可以在传统中去找到根源。”文脉的研究也是如此。深入细致地探求城市建筑景观色彩在不同地域时空各自发展演绎的特征和规律性及其相互的协调关系,应以文脉色彩特征的保护性发展为主轴,以城市文脉色彩特征的历史演绎为背景,在现代诠释的设计行为中注入新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城市景观的独特风貌,才有可能传承和延续几千年的优秀文脉。

笔者认为,应该运用科学的对色彩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深层剖析我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行为方式中存在的色彩使用混乱的现象,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看待设计色彩使用的“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与建筑景观和谐的关系。因此,重视色彩使用的科学性,合理利用色彩资源,建构协调的色彩生态景观,创造和谐人居环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城市文脉色彩的地域性表达与保护的研究,是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北京》指出:多元化和全球化是一体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性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方面,通过色彩的体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历史阶段性和社会阶层性,又有民族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等。遵循设计文化的一般规律,不但不排除维护本土色彩文化传统,更应鼓励、提倡和尊重文脉色彩的多样化。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色彩文化的多样性也不会消失。恰是这种特性和差异的存在,才是文脉生命的原动力。如我国江南一带的传统建筑景观所体现的文脉色彩体系主要以黑、白、灰所构成的色彩框架,在建筑景观的色彩使用上明显地带有一定的消色性倾向,一方面体现建筑的优雅之美,又不违反传统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士大夫们崇尚清淡,寄情自然山水的田园景观文化思想,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用色理念是一种缺乏自我意识表达的自觉性选择,以回避色彩的强烈对比来求得精神与形式的平衡,进而达到心理与视觉的追求。而我国北方的色彩体系则比南方的浓重,陕北黄土高原孕育出以黄色为主系的建筑色彩,北京则是以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与灰系民居的衬映相结合,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色彩选择和创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色彩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的空间构成要素

空间首先是被感知的,空间的色彩可为人力、自然而改造,无论是空间的组合形式还是构成方式,色彩始终是空间的第一视觉特征,是空间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以往对文脉建筑景观空间的研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空间的材料和结构上,也许是学科间差异所致,作为文脉空间构成要素的色彩被忽略了。色彩是文脉建筑景观空间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忽略文脉色彩的问题,不利于文脉的保护。

“城市空间是我们城市经验的媒质”,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空间是物质的城市和人的体验的感知,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的产物,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状态下,生成了特定的“生存的式样系统”。这些“式样系统”分别有着不同色彩空间的整体色调和色彩符号的排列组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白墙灰瓦,似一卷江南水墨画;北京故宫的黄瓦红墙和民居的灰调,突出了皇城的威严;西安以土黄、赭石、灰色为主的色彩体系,与古城的整体环境协调,突显了西北黄土高原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说明一个城市色彩空间的整体性是通过外显形态来体现的。城市文脉色彩整体性的不同显示了不同的“生存的式样系统”诸多不同的内在需求,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通过外显形态的统一(主色调)来突显其个性特征。色彩的整体性(主色调)充分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个性,反映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是地域文化的个性体现。

按万物有色的自然规律,可以认为:没有颜色就没有文脉。在城市设计中,色彩塑造了特殊的空间语言,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与其他的空间构成要素一起在特定的时空里保持着空间的视觉平衡。视觉平衡直接影响心理的平衡,心理空间的平衡主要凭借空间文化的内在属性来控制。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景观设计,继承了江南地区白墙灰瓦的文脉色彩,其主色调使用黑、白、灰,但在建筑的材料、尺度、比例、细节等其他构成因素上却进行了现代诠释。现代大学建筑景观的重构设计与传统民居相对比,尽管建筑空间有所不同,但建筑风格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时代感。可见,地域性色彩作为城市建设景观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聚落与城市形态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在时空限定中不断发展演变的特征。

结语

城市的色彩设计是一种科学规划与人文创造的结合,城市色彩不是一种两种单纯的色相所能决定的。它应当是一组与生活本体密切结合的关系色彩,不同地域条件与人文条件、经济条件下构成的城市色彩在一个总的地域框架內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新的城市关系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城市色彩所涉及的范畴已延伸到从城市形态到整体环境色彩的综合,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环境色彩。

参考文献:

[1]尹思谨.序言[M]//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学太. [J]// 杨学太. 城市色彩设计与城市色彩文化.艺术探索.2008(04)

上一篇:对现代低碳城市规划的分析 下一篇:某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