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中“面子”的概念差异

时间:2022-04-29 11:29:27

浅析中西文化中“面子”的概念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西方学者对“面子”提出的不同概念,及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中“面子”概念具体差异的体现。

关键词:面子;概念;差异

一、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自1944年中国留美人类学女博士胡先晋发表有关《中国人脸面观》论文以来,众多学者先后撰文论述“面子”问题,并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界定。胡先晋认为“面子代表一种中国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或夸耀,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何友晖认为“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乃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期望是否吻合而定;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是双方都期待获得,同时也准备回报的。”黄光国则认为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个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成中英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度来解释“面子”,他认为“从主观向度上看,‘面子’体现的是与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相关的个体自尊价值和自身的重要性。客观向度上的面子是指个人被相同社会或社区中的其他成员认可的社会位置,或更多表现为在某特殊场合被特殊人认可的社会地位或价值。”金耀基认为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对面子的定义具有代表性: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即社会性的面。但他同时认为中国的“面”,除社会性外,尚有道德性的含义。朱瑞玲认为“面子是一个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它因社会互动而产生,又因拥有种种社会资源进而影响人际间互动的关系;为了追求面子亦即有利的自我意像,个人逐渐习得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因应行为模式。”陈之昭从现象心理的角度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周美伶从两个角度对面子加以界定,一为社会尊严,另一则是公众形象。翟学伟在综述了前人的研究并对“脸面”的语义做了分析之后,提出如下定义:“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所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综合以上的概念得以看出,学者们对面子的定义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认为面子是一种声望、尊重、价值、重要性或社会地位,总之强调面子是一种社会尊重或社会价值。二是视面子为公众自我形象,或他人所认定的自我形象。强调面子是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建立的形象,是他人用来认定个人的整体知觉。但所有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面子须透过互动情境而获得,一个人的“面子”是“面子”拥有者和认可者之间特定关系的一个函数。

二、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Goffman是西方探讨面子的代表人物。他对面子曾做过一“动”一“静”两种描述。其互动性的定义是:面子是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向他人声讨的社会正向价值。它包含了以下两个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某种关系的人,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声称自己拥有某种社会赞许的价值;若互动对方加以承认,这个人就获得了他所要讨的面子。而静态的描述性定义是:面子是一个具有社会赞许性质的自我心像。静态描述与互动性定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丧失了面子运作所具有的磋商与互动的本质。

Brown& Levinson则进行了精细的跨文化语言分析,以探讨人们怎样透过语言来表达对面子的顾虑及避免面子威胁。他们的理论虽以“礼貌”为名,但是面子却是此理论的关键概念。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一个社会中,任何有能力的成人都有面子,而且知道每个人都有面子,他们也有一定的理性知道如何选择方法来完成(照顾他人面子需要的)目标。这里所谓的面子就是“每个人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心像,是一种须情绪投入,可以丢失、维持或增加,并且在交往中需要被时时留意的东西”。这一概念包含了两种成分: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每个有能力的成人的行动都不被他人妨碍或强制的需要”;积极面子则指“个人的需要至少被一些人视为可欲的”。消极面子所要求的是一种独立自主、可以自给自足的公众形象,追求个人的自主,不受他人强加负担或义务,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该成员的消极面子就得到了保留;积极面子是希望自己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能被有关的人物接纳、赞许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的亲近、和睦,及受他人赞同。

Ting Toomey在她所提出的“面子磋商理论”中将“面子”与“我”及文化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她指出“面子实际上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心像”。它是在某一情境下互动者互相定义的身份。而“面子磋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各文化的成员都在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磋商。她将面子分成四个向度:自己的/他人的消极面子;自己的/他人的积极面子。

Lim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她人所声讨的积极的公共意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的、交情的和能力的面子。自主面子是人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意象,该意象根植于不想被压迫的需要;交情面子是人们对于有价值的同伴的意象,该意象引发被接纳的需要;能力面子是对一个人的能力的意象,它产生了一个人的能力被尊重的需要。

其中Brown& Levinson的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观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是完全基于西方文化的面子概念。

三、结语

Brown& Levinson所提出的积极面子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有相似之处,而消极面子则几乎无任何相同。中国文化中不存在以行动自由和自主要求为核心的消极面子观念。相反,Brown& Levinson认为在西方文化中不太敏感和正式的积极面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构成了中国文化中“面子”概念的主体内容。这种积极面子要求的实质是要受人尊重,其本质还是一种尊严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中“面子”概念的核心就是人格尊严的要求,对友善、热情、认同、人格完满的要求,对行动自由的要求不明显。中国文化中“面子”的维护包括对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对己要克己守礼,不失体面,一言一行符合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人则要尊重体谅、热情友善,充分顾全到对方的面子。(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Brown,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Lim T.S.1994.Face 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he Callenge of Facework: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J]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y,pp:15-45.

[3]翟学伟,2006,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中国文化在西欧传播过程中媒介的无意识性 下一篇:铜山区群众篮球运动的现状的研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