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西欧传播过程中媒介的无意识性

时间:2022-08-22 01:26:44

中国文化在西欧传播过程中媒介的无意识性

摘要:中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有意识地致力于文化交流。但是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媒介,他们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文化传播这个结果与他们的初衷毫不相干,比如国际贸易初期的商人,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19、20世纪的侵略者,早期的旅行者及冒险家,甚至当代的年轻人。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梳理,并力图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传播;媒介;无意识性

从秦代开始,中国就和邻国进行交流,随着贸易的发展,她和西欧国家也有了接触。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推动力之一,它既涉及物质文化,也涉及到精神文化,并常常深刻地影响到彼此的文明进程。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有意识地致力于文化的传播。那么,有没有一些人,他们的行为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媒介,他们在无意中充当了文化的传播者,或者说他们的初衷并非传播文化,但他们的行为却或多或少地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只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并非他们的本意。

一、国际贸易初期的商人

随着丝绸之路的诞生,一些商人开始把中国的丝绸运到阿拉伯国家,然后再转运到欧洲。从那时起,随着欧洲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瓷器、扇子、屏风、泥人、壁画和其它艺术品都相继来到欧洲。商人的目的是赚钱,但同时也充当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为一方面,这些艺术品本身是物质文化,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品上面通常绘有体现中国特色的图案,比如人物,景色,神话,动物等等。借助这些图案,西欧人开始感性地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这些早期的商人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自觉地或者无意识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必须承认的是,现代的商人可能懂得蕴含在商品里的文化价值,但是他们追求利润的目的永远没有改变。

(一)丝绸之路及16世纪以来的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业通道,诞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并一直使用到16世纪。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香料、茶叶、瓷器、刺绣等物品抵达了西欧。其实,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影响早已超过了商业的范畴,她为古老文化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

17世纪初期,第一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自那时起,中欧贸易日益增长。西方的商船把很少的商品带到中国,他们带来的主要是钱,以换取中国商品,然后运回国。

(二)中国热的出现及其心理原因

瓷器,漆器,花瓶及其它艺术品在中国很普通,但在当时西欧人的眼里,它们不是一般的物品。它们来自一个遥远但高度文明的国家,新奇而又神秘。可以说,西欧人把中国物品神圣化了,把它们当做艺术珍品,争相收藏。这些散发着异域风情的物品一旦传播开来,就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就像维吉尔.毕诺在其著作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公寓里拥有中国主题的壁镜”(tout le monde veut avoir dans ses appartements des trumeaux à sujets chinois)①。为了炫耀财富、品味和生活方式,贵族们争相收藏各式各样的中国物件,中国文化也因此得以进入西欧人的家里。

为什么中国物品的收藏和使用在西欧变成了一种时尚呢?显而易见,好奇心驱使着人们追逐这个潮流。在表面的行为下面,有没有隐藏着其它因素呢?根据勒内.吉拉尔的“三角欲望”理论,人无法自己渴望一件东西,他想得到的东西是由第三方指定的。也就是说,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条直线,但这不是根本的。在这条直线上方还存在着一个中介,同时联系着主体和客体。从空间上来看,这三方构成了一个三角。客体可以改变,但三角形一直存在。勒内.吉拉尔将这种由第三方引起的欲望定义为“三角欲望”。这种三角形结构在中国热的潮流中是显而易见的。贵族们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及地位争相追逐这些来自中国的奢侈品,普通大众则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有良好教育,模仿这些贵族。人们渴望上流社会渴望的东西,成为中国热的追随者。

可以说,早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在赚钱的的同时,无意之中充当了向西欧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因为丝绸、瓷器、扇子等物品其实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们将中国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欧洲人面前。包括中国的山川城池、人物服饰、神祗传说、风土人情、飞禽走兽在内的各种瓷器文饰直接呈现出中国的图像,它们进入法国人的家庭,成为法国人穿在身上或挂在眼前的“中国”。毫无疑问,这些物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二、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

除了商人以外,西欧人还应该把他们关于中国的认识归功于传教士,尤其是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如果说早期的商人把中国的物质文化传到了西欧,那么这些传教士则是把中国的精神文化带到了那里,他们向欧洲传递乃至帮助大众塑造出更丰富的中国图像。

(一)传教史及中国礼仪之争

传教史可以追溯到1298年,方济各会修士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天主教堂。但是由于语言及当时中国相关政策的原因,传教工作一直没有打开局面,直到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情况才得到改变。耶稣会士是天主教一个派别,反对宗教改革,并致力于扩大天主教在远东的势力范围。怀着传播天主教义的目的,他们来到了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后,学习汉语,结交官员,允许中国信徒遵守“尊孔祭祖”的传统礼仪,自称孔子的学生。他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受此鼓舞,越来越多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但由此也引发了其他传教团体就中国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的争议,甚至当时的康熙皇帝和罗马教皇也介入其中,学术界称之为“中国礼仪之争”。

在罗马和巴黎,所有对耶稣会士不满的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以中国礼仪为借口攻击他们。耶稣会士则通过撰写抨击文章、书信、回忆录、报告及翻译中国典籍来反驳他们的对手,其中涉及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范畴。1742年,教皇颁布一条通谕,禁止传教士从事迷信活动或者讨论礼仪问题。“礼仪之争”也由此告一段落。

(二)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耶稣会士通常被看做文化交流的先驱,但在作者看来,这只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他们是怀着传播天主教的目的来到中国,在礼仪之争中为了证明自己道路的正确,深入研究了中国,向欧洲发回信件,出版相关书籍。由于深信这个古老的国家值得他们在礼仪及习俗上作出让步,他们不遗余力地展示她的方方面面:资源、人口、艺术、政府、君主、政治、文化、教育,等等。据统计,从1867年到1773年,耶稣会士总共写了252种与中国有关的著作②。“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宗教问题,但她对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正是由于他们,西欧人才知道,中国不仅是一个盛产丝绸和瓷器的国家,而且同西欧国家一样拥有灿烂的文化。

可以说,这些传教士以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传播天主教义为根本目的,没料到他们在无意之中向欧洲反向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面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他们使欧洲人从追逐中国的物态文化开始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并为“中国热”的浪潮推波助澜,把它推向更高阶段。

三、19、20世纪的侵略者

除了商人和传教士无意中传播了中国文化外,历史上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初衷也并非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起到了这种作用,这类人就是侵略者。

(一)战争的本质:掠夺

战争不过是军事远征名义下的掠夺,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以窃取另一方的物质财富为目的。从1840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不计其数的艺术品被掠夺到了西欧,主要是英国和法国。

(二)被掠夺的艺术品:中国文化的象征

侵略者来中国的目的,绝对不是出于向往中国古老的文化。他们掠夺走大量的艺术品,也不是因为这上面隐藏的文化价值。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非常值钱,“钱”远比文化有意思的多。也许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这些被带回西方的“值钱”的东西,几经周折后,很多都进了博物馆,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供人们欣赏参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的统计,在47个国家的博物馆里,中国文物有1630000件,全都是珍贵物件。而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这些文物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们也为中国文化在西欧传播作出了贡献,恐怕这与侵略者的初衷是毫无关联的。

笔者在这里提到让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侵略者,绝非有赞美侵略者之意,更非要感谢他们无意中对“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在掠夺物质财富的同时,无意中也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只不过与上文中提到的商人与传教士相比,侵略者所起的作用要小的多,而且他们的侵略行径也是让人所不齿的。

四、早期的旅行者与冒险家

其实在耶稣会士登上历史舞台之前,西欧人已经对中国有一个模糊的画面,这来源于旅行者和冒险家。他们把关于中央帝国的信息传递到西欧,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最初认识也要归功于旅行者的游记。

中世纪以后,欧洲人渴望知识。这些散发着异域风情的游记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口味。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游记几乎都有一个不足,即旅行者仅仅在中国做过短暂停留,没有时间充分了解这个国家,收集的也大多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甚至有时会带着偏见来记述他们的见闻。但同时也必须承认,从他们的游记里可以看到当时欧洲人对欧洲以外的、一个非天主教国家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为欧洲人提供了关于中国的模糊图像。从这点上来说,这些游记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这些旅行者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马克.波罗。他回国后,向欧洲人展示了相对真实的中国图像。在他笔下,中央帝国富裕,物产丰富。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们也从他的著述里获得关于中国的知识。他的著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那以后,中国和欧洲的联系越来越多。

总之,尽管这些游记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在满足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好奇心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并引起了他们对中国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行者和冒险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

五、当代年轻人

其实,媒介的无意识性不仅存在于各个民族早期的文化交流中,在通信技术日益发达,各种交流也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媒介的无意识性依然存在。

(一)文化的去神圣化

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胸前佩戴着十字架的胸饰,或者穿着印有N.B.A,LAKER等外语字母的衣服。同样,在西方,我们也常常能碰到一些年轻人,他们穿着印有龙飞凤舞的汉字的T恤衫,甚至身上的刺青也以汉字或中国龙作为图案。

在年轻人眼里,这些只是服饰,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汉字或者图案的真实意义。他们之所以穿戴这些服饰,也大多是因为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十字架、中国书法等已经不再神圣。

(二)年轻人:文化标志的携带者

汉字代表了中国文化,而龙或者其它一些关于中国的纹身则是中国特殊的标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年轻人可以看做是文化标志的携带者。他们大多并不懂得其中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这样很酷,殊不知自己在无意中也充当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当然,年轻人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如其他媒介重要,之所以在文章中把他们也列举出来,是因为他们确实携带了文化标志,而本身又没有意识到这些标志的文化价值。另外他们穿戴这些服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这种现象却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不要忘了,从事早期贸易的商人、耶酥会士、早期的旅行者和探险家,如今的年轻人,甚至可耻的侵略者,都在无意中成了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或多或少地为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大概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事实上,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媒介的无意识性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偶然性的作用,所以才有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谈。(作者单位:1.军事经济学院外训系;2.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Girard,René,Mensonge romantique et vérité romanesque[M],Editions Bernard Grasset,1961

[2]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M].学苑出版社,北京,2003

[4]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1999

[5]维吉尔・毕诺(Virgile Pinot).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M],耿N译.商务出版社,2000

注解:

①Virgile Pinot,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Geuthner,Paris,1932;Slatkine,Genève,1971,p.10.

②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6页。

上一篇: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中西文化中“面子”的概念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