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

时间:2022-04-29 09:59:23

历史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

【摘要】提问环节是每个老师必须的环节,但是当前我们很多老师在提问环节过于程式化、简单化,且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么问题没有针对性,不具有代表性学生没有创新思考的空间,也没必要用过多的精力去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符合学生、适合教材、符合教学环境的技巧性问题从而是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们在面对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的提问,为了教学进度或者为了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等需要而提问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提问频率过高且低效。主要表现在:(1)即问即答。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加大容量,生怕浪费时间。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即作答,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迫不及待地请他们回答。这种提问不能给更多的学生以思考空间,活跃的只有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有充当绿叶的份儿了。(2)不断追问。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这也就导致了课堂单调、压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无法活跃。

二、问题设置与知识目标脱节。知识目标分类为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提问难易程度,要根据课标对知识的层次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去设计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低下,上课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价值不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丢掉了自己的思路,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提问过于空泛,如:开篇就问学生“这次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战争的结果怎样?”“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茫然无知,主要原因是理解没有跟上去。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听而不思,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无从谈起。

三、提问内容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没有指向性。很多老师为了突出历史学习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你学了这课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这些问题大多脱离课文的具体情境,未能明确提示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

四、提问目的不明,过于零散。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除了教师个人素养,诸如语言表达、性格习惯等因素外,还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五、提问对象集中。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很有层次,但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容易使课堂成为几个有能力的学生表演的舞台。长期下去,大部分学生会越来越懒惰,从而产生依赖感,感到课堂与他们无关。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对提问回答意识的淡薄。

六、提问后评价单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经常会用“很好”“很正确”“回答不错”等惯用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表现较好的时候回答:“啊!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等等。评价语言单一化,教师反应平淡化,有的甚至面对学生回答后,不做任何评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学生主动提问少。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八、问题生成调控不好。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教学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

通过对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分析与反思,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可以运用以下策略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准确表达问题: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3.变换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4.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文章引路的效果,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作出一份贡献。

作者简介:邹高林,男,1981年3月13日,籍贯:陕西紫阳,工作单位:陕西省紫阳县毛坝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上一篇: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突显各类音乐效能 下一篇: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的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