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田杂草防治措施

时间:2022-04-29 07:56:32

东北地区农田杂草防治措施

摘要 介绍了东北地区杂草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当地农田杂草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杂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80-01

黑龙江省农田化学除草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加速;二是长残效除草剂留下隐患;三是农田杂草抗药性上升;四是除草剂药害和除草剂使用技术在一些领域中与生产发展不适应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我国东北地区农田杂草防治措施进行阐述,现介绍如下。

1 农业防治

农田杂草的农业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植物检疫制度,防治检疫性杂草如毒麦、大豆菟丝子、野燕麦的传播蔓延;二是进行合理轮作,使杂草生态环境得以改变;三是合理密植,达到以苗压草的目的;四是调整播期,并在播前采取封闭灭草;五是精选种子,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2 物理防治

农田杂草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翻,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杂草严重发生地块;二是播前整地,不仅可以消灭已萌发的杂草,而且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三是进行苗耙,使土壤处理剂分布均匀,消灭早春性杂草;四是中耕,中耕次数根据化除效果确定,第1次进行深松或深松浅中耕,第2次结合培土追肥同时进行[1-2]。

3 化学防治

3.1 大豆田杂草

大豆田除草剂品种较多。根据黑龙江省生产水平和杂草发生特点,应选用活性强、幼苗、幼根均能迅速吸收,传导性强,有较长持效期(2~3个月)及杀草谱较广的除草剂。黑龙江省豆田化学除草应以苗后茎叶处理为主,辅之以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应采用混土施药法。尽量采用2种或2种以上除草剂混用或分期配合使用。

播前苗前选用乙草胺(禾耐斯)、都尔、拉索防治禾本科或用于鸭跖草、龙葵、大豆菟丝子发生严重的低温地块;防治阔叶杂草可选用广灭灵、普施特、阔草清;2类杂草均防可用乙草胺(禾耐斯)、都尔等与赛克混用。

苗后防治禾本科杂草可选用拿捕净(烯禾啶)、收乐通(烯草酮)、精稳杀得(精吡复禾草灵)、高效盖草能(高效氟吡甲禾灵)、精禾草克(精喹禾灵);防除阔叶杂草可选用虎威(氟磺胺草醚)、苯达松(灭草松)杂草焚(三氟羧草醚)、克阔乐(乳氟禾草灵);防除多年生芦苇可选用禾草克、盖草能、稳杀得;2类杂草均防的最佳组合是虎威+拿捕净,应大面积推广应用。也可选用稳杀得+虎威、盖草能+虎威(或杂草焚、苯达松、克阔乐)。

一般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砂壤土、土壤特别干旱或水涝地最好不用土壤处理,应采取苗后茎叶处理;对于使用普施特、豆磺隆等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注意后茬不能种植敏感作物[3-6]。

3.2 小麦杂草

播前用燕麦畏防除野燕麦。苗后防除野燕麦和禾本科杂草用燕麦畏、阿畏达、三氟烯丹、异丙隆、甲基二磺隆、炔草酯、唑啉草酯、氟唑磺隆;防除阔叶杂草用2,4-D丁酯、苯磺隆、百草敌、二甲氟草烟、阔叶净、阔叶枯、治莠灵,或用2,4-D丁酯(或二甲四氟、百草敌)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3.3 玉米杂草

播前混土或播后苗前防除禾本科杂草用阿特拉津、拉索、乙草胺;防除阔叶草用百草枯,用2,4-D丁酯、阿特拉津、拉索+阿特拉津、拉索+2,4-D丁酯可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苗后防除阔叶杂草可选用2,4-D丁酯、烯禾啶(拿捕净)百草枯、百草枯+阿特拉津、百草枯+2,4-D丁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条件下,应选用阿特拉津与2,4-D丁酯混用。

3.4 水稻杂草

一是直播田。以稗草为主的田块,选用禾大壮、优克稗。以莎草科杂草为主,混生稗草、雨久花、泽泻、野慈菇的田块,选用苯达松、二甲四氯。以眼子菜为主,混生稗草、雨久花、泽泻、野慈菇的田块,选用排草净。

二是插秧、抛秧田。以稗草为主的田块,选用禾大壮、优克稗。稗草、雨久花、牛毛毡混生田块,选用恶草灵、丁草胺。以眼子草为主,混生稗草、雨久花、泽泻、野慈菇的田块,应选用排草净、草克星(HC-311)。以三棱草为主,混生雨久花、泽泻、野慈菇、眼子菜的地块选用农得时、苯达松、二甲四氯[7]。

4 参考文献

[1] 项亚平.辽宁省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概述[J].垦殖与稻作,1999(4):20-22.

[2] 涂鹤龄.我国农田杂草研究和防治进展[J].农药,2001(3):1-3.

[3] 张泽溥.农田化学除草存在问题和发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6(1):6-7,40.

[4] 石玉,王莉,王金华,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田化学除草存在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85-86,95.

[5] 陈志国,郜和臣,张怀刚,等.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地区农田杂草的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3(3):363-364,374.

[6] 东北地区农田杂草及其化学防除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1987(3):35-36.

[7] 潘亚清.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现状及综合防治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6):42-43.

上一篇:珙桐特征特性及其育苗移栽技术 下一篇:小麦冻害机理及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