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被成长”

时间:2022-04-29 04:06:09

体育老师“被成长”

本次围绕着 “体育教研问题根源讨论――源于‘人’的是什么?”的话题展开。

对于教科研,个人曾经一直着重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动意识、自觉行动。但是在论坛中读到于素梅老师提到的“在教研活动中,领导、组织、指导、参与者等各类人群对教研的认识和做法”的表述,再回头看看自己这些年的科研之路,就更想谈一谈外部环境、他人因素对教研的影响,因为个人成长经历让我认识到体育教研的主动内生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外部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结合我在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第一梯队(以下简称“第一梯队”)的亲身经历,列举一些机制、做法以及自身的认识,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导师们的“三个一”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究其根本,源于主动性的发展,是内生性的结果。但是好多老师遇到一定的瓶颈之后,就会因为多种原因徘徊在高原期的困顿中停滞不前,此时的外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在背后推一把,也许就迈出了新的一步。第一梯队里的导师们经常这样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领一领、推一推、逼一逼。”

这“领一领”就是为我们提供咨询、指导、诊断、评价等多种专业,让我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身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对策;“推一推”就是为我们搭建了多种学习、发展平台,通过会课、导师个别访谈、支教、读书、写作、个人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逼一逼”就是年度考核,让每个培养对象把一年的发展成果捧过来、摊出来、比起来,这就像一根鞭子,不断抽打着我们的懒惰与倦怠。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导师们津津乐道的“三个一”,作为一种外力,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发、一种指引、一种帮扶,他们的倾情推动、聚智引导,把我们送到了专业发展的高速路口,使得我们可以快速前行,科学突破。

三年内,500余课时的集中研修,21节公开课,23本著作的读书笔记,记不起次数的与导师的日常联系;教学比赛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19篇省级以上论文……在没有进入第一梯队之前,这是我这样一个一线体育老师所不敢想象的,就算你再有主动发展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发展空间与平台也无济于事。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当这样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方式后,开始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学会发现、学会反思;我开始走上了一条从个人经验到普遍真理,再到个人理论的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之路。也许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或许也就是我的“被成长”之路。

所以我想体育教研也应该是这样,在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学校都要能够 “领一领、推一推、逼一逼”,加强外力推动,为教师营造成长环境,实行扶助与引领,让他们有目标,有方向,有助力,有成效地成长。在这样的“他人”背景下,体育教师也许就会拥有追逐自己教育理想的自信与力量。

二、“托罗普斯”学习团队

在第一梯队,每个成员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建立一个团队。表面上看是要发挥名师培养对象的辐射效应,带动周围教师队伍成长。可是就是在这个团队中,由于大家的共生共补,让我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托罗普斯团队”是有任务指向的,即团队成员开放自己的课堂,共同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以“发现教学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法―行动―反思”的研究模式,着力点放在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案例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我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同伴那里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为了使得这样的形式常态化,我要求团队成员设置录像,放在平台上让大家进行观看,团队以“相约星期四”的固定时间进行相互对话,使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做法、感受等与更多的老师交流分享。除了录像课,还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读书沙龙等形式予以补充。在活动中大家交流着针对教材中某一内容各自独到的教法;相互切磋着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精妙设计;畅谈对新课程理念自身的感悟;共同探讨对某一教学课题的研究;相互慰藉在教学中的尴尬境遇。这样团队成员们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经过几年的打磨,“托罗普斯团队”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这里,不仅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作为发起人的我同样也得到进步。

在团队里我经常引用这样的俗语:“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就各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分享,就各自有了两种思想”。在团队中,沟通与分享是种多元的、多层的、相互弥补的关系,思想、知识、经验的共享不仅是简单累加,更是相互碰撞、相互浸润、相互融合。正如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所言:“它不是‘珊瑚般的学习共同体’,而是‘交响乐般的学习共同体’,音色、音阶都不同的乐器发挥其差异,和谐地发出音响的表象。”我想这正是对“托罗普斯团队”最好的描述。

同样我想走在体育教师教学科研之路一定不是形只影单、踽踽独行上的体育教师们。它应当是一条更多教师携手前行的路,只有这样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才能够更坚实、更宽阔。《荀子・劝学》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许这就是我在“托罗普斯团队”中“被成长”的最好写照。

在最后,用一位长者曾经对我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就看他与谁同行” 结束对体育教研中“他人”价值的讨论,希望我的“被成长”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上一篇:浅谈“近因效应”与体育新课标的整合 下一篇: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三):如何理解“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