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时间:2022-04-28 07:18:0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的传统,纷繁浩瀚的造物艺术世界折射出的中西方在艺术、科技、社会等文化领域发展的轨迹,都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的特质、智慧和审美的倾向,同时也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上看,西方注重理性,而东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以“天人合一”来表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风格和特点,尽管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但是在形式上却是以一种不断变化的方式研修的,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一脉相承。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去体会。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罗马的样式上并以其作为典范,西方的传统就形成这样一种可视的物化形态,然而,传统与反传统使得西方的文化中心不断的转移, 使得整个设计一路颠簸,在反复与动荡之间一直延续。

一、传统思想文化的再认识

‘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由历史沿革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文化实际上是物化的形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 “文化”的“文”就是在某个物体上做记号,标记;“化”则是生衍、造化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的表现,其载体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都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

首先,对中西史前设计艺术进行比较发现,这一时期的装饰设计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也就是在这个最一开始造物的年代,人类的认识是相似或者相同的,然而,此后至今形成纷繁浩瀚的局面说明,影响设计艺术的因素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从社会体制、生活习俗到、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设计方面来看,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概念并不是相同的,中国的所谓传统更多的是指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本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定势,有着很强的意向性,有着可视的形象,同时这种可视的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可以从整个脉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审美定势和文化精神,不断地寻求变化和丰富艺术,不断地拓展新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样式来启发和发展丰富自己。

西方的情况则不同。自中世纪始,西方人就把古希腊罗马的样式是为正统的古典传统,在设计艺术以及绘画雕刻等欣赏性艺术门类里皆为这般,西方所谓的传统往往是可视化的,具体化的。也正因为西方人把传统凝固在一个具体化的形态上,人们求新存异变化的心理高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次次的反传统的思潮。这也是造成西方历史上设计风格不断地由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使得科技文化获得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任何封闭的国家,即使拥有古老的文明史也是很难以长足发展的,甚至会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和淹没。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如果要说科技与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话,但是审美习惯却是有明显的民族差异的。他融汇于民族的脉搏中,构成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民族的传统和外来的风格就形成了一对相辅相成的互动体,也是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两个方面。其中民族文化的传统决定了这个民族在接受外来风格影响的方式,而且从如何对待外来风格影响的问题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特质。

中西方文化交流沟通是一种大势所趋,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下,当代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面貌和内容。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劲挑战,在双向的交流中,中西文化的吸纳、融合、挑战与回应构成了中西交流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在对于西方的文化有所吸纳,也有所拒斥。部分西方文化已经逐渐本土化,但是价值观潜移默化,还存在着很多的深层矛盾。总体说来,在当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吸纳是全方位和表层的,而文化拒斥是局部的核心的,文化的融合是很有前景的。

三、中西方现代设计的现状分析

西方现代设计在现代的观念支配下,装饰成为多余的虚饰,以至于工业产品都成为了毫无表情的集合体,忽略了人情味和艺术趣味性的发展,到后现代主义时期逐渐开始突出科学精神,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注重逻辑分析,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对于外部世界因自身个体化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他们像海绵一般地吸收任何东西的设计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设计起步较晚,设计理论相对比较薄弱,设计的作品也大多处于模仿的阶段。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设计师做设计时总会遇到困难,做好一项设计与大众接触得不到认可,最终结果设计被改得面目全非,使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索然无味,紧跟着是庸俗不堪的设计,严重的污染文化视野。大众群体认为在接受设计师作品的时候,往往感到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殊不知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下也是其中一方面。经济发达的地方,由于外来文化冲击,设计师耳濡目染带有崇洋思想;再加之,大众群体也有类似思想,一拍即合。事实上,现代的文化浪潮夹击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在向城市集中,城乡差别加大,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群体与工业商品经济对市场的打击,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耗薄利导致民间工艺的萎缩,民间艺人的严重流失,这一切都在继续着。

四、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与中西方现代设计的互惠和共生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化而非天性。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与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中国的传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尊重我们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设计文化的资源中获得突破性想法,也可以借助于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气质的器物、用具、图案等。当然,我们反对将历史的符号直接带入某一项设计中,这样非常容易使人感到哗众取宠和缺乏灵气。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人伦道德的教化与社会秩序的自然进化为前提,而教化的方向与人的本性又有着相悖的方向,它不是发掘人的本性而使其顺其自然,而是使人顺应自然,其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人为地改变。因此,现代设计应该对此有更清醒的认识。因为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是为了人这个核心,我们在引导消费者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去适应和挖掘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现代设计中,西方现代设计中采用许多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建筑、服装、家具、装饰等行业中,中国文化之深邃,西方这种临摹式的设计,仅仅只能拘泥于形式。由于现代科技与经济力量的差距,中国的现代设计很大程度上都在受西方一些经济发展国家的影响,因为西方从传统意义上重视可视化的具体化的东西,具有强烈的理性,他视设计为民族生存的手段,利用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设计的价值,所以其设计具有高度的竞争性。这也是中国在继唐代之后又一次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时代,借鉴并且继承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现代的艺术设计落后于西方而妄自菲薄,更不能重新走入封闭自守的老路。我们在了解西方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了解他们的现代,也要了解西方的古代,要借鉴西方的设计,以及他们像海绵一般的吸收任何东西的设计观念,为创造中国现代设计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未来提供基础。

五、创新乃是一种迫切的动力

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各种常态、固定形式的突破和改变,文化意义上的创新包含进步性和积极性,是一种必须的设计理念。西方文化主张的创新比较注重形式,而中国的创新注重社会的价值。今天,在中国,设计已经呈现于过分恭顺的态度,面对消费主义的压力,设计渐渐失去了立场,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我们失去了批判思维和自主精神,而设计就不再具备改善社会的远见和力量。在这样一个现实下,设计师已经没有机会用自己的视角和思想去做出判断和探索,因为不被需要,设计领域中的独立思考也会不断的退化,”设计”也被情形定义为”设计服务”,而且对象只有一个――委托人以及他的利益。

我们生活在一个转型的时代,自然要面对很多的压力与挑战,而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改良社会的工具。当代中国社会,非常需要激活创新的意识理念,并弘扬创新的精神。艺术设计的职业是最便于且最易于实现创新的,它具有较强的思维化的特性。只有创造性的策略、实验性的举措、挑战性的态度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出口。在设计领域的内部,问题已经彰显,但是我们不妨可以把他看做是一种新的动力,在保持大规模的生产的前提下,培植个性的创造,在新技术的平台上,保存手工艺的价值,协调好规划观念与人体工程学之间的关系,委托设计与自我创作相互融合,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元素,努力地提高中国文化主题的素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吸收传统和西方优秀设计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上一篇: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成熟 下一篇:手机界面设计的个性艺术化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