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有魅力

时间:2022-04-28 06:48:18

怎样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有魅力

小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上。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在讲课时他们总有一部分无精打采,或爬在桌子上,或小声说话。当课讲完后,他们就精神了,听音乐、上网聊天可投入了!分配给的任务,没有几个认真做,应付做完了,马上玩。你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就自己玩,就算你怎么教,他们也是左耳入右耳出的。他们上机了就变一个人,QQ聊的火热。打游戏的更加厉害,下课了,还要开游戏论坛。最后,学习任务都会来不及完成。为什么孩子喜欢游戏,但是对学习却了无兴趣?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用像玩游戏一样的热情来学习?怎样的教学观才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在信息技术兴趣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做了些尝试,总结了如下一些看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的态度

电脑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当学生不能将电脑用来处理具体的事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来做。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作为教师,让学生看到电脑的功能,看到利用电脑可以处理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才能将学生的心拉回来。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聊天和打游戏。确实,学生对一些实用的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申请免费电子邮件,和同学之间互发邮件。但是一些枯燥的理论课怎么办?可以不上吗?不是的。这时候就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向学生介绍电脑的应用范围和广阔前景。使学生体会到,学好电脑,从小打好扎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的态度。才能在上课时一心一意的听讲、练习,完成任务。

二、教学要灵活运用教材,做到有的放矢,与学生的兴趣相约

这里有一个课例:我教一个班,上课时,听的听、闹的闹、练的练、玩的玩、伤透了脑筋。怎么办?新的一节又来了,学生带着书狂跑而来,这阵势吓得我一身冷汗。我挡在教师门口,对学生说:“书就不要带了,请拿回教室,这节课老师将向大家展示新的秘密武器。”课上,我给学生演示了用Flash制作“弹跳小球”的动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我趁机问:“你们想学制动画吗?”学生当然想。“老师看谁坐得好,看谁能清楚老师的要求,我就教给他制作动画本领。”学生齐刷刷地坐得端端正正。“这个动画中,有数学知识。因为这个圆是有大小的,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等于3厘米的圆,并算一算面积。行吗?”“这个动画中,还有美术知识。因为这个圆是有色彩的,亮度也明暗不一,请同学给自己画的圆涂上色彩,并表现出明暗效果。可以吗?”完成后再举办一个制“弹跳小球”动画的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培养学生求完求美的进取精神。――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没有一个孩子吵着要上网,要玩游戏,或吵着做其它的无聊之事。像学习打字,真的是很枯燥的!我尝试把练指法变为游戏,学习打字变为局域网聊天,学生兴趣非常高,从来没有一个说:“打字累”。

三、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这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有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的某一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会超过老师。对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把自己当“学术权威”,对自己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把自己看作“教练”或许更为恰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向学生提出可能的选择方案。

教师应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的去实践,当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一定的任务和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例如:教他们文字处理一篇文章字体,教师可以指导用宋体,让他们知道怎么做,然后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摸索其它的字体更进一步学会字的修饰。这样,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兴趣了,是因为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他来做。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目前正在大力提倡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技能性的素养,需要不断的练习。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应该通过参加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有超越教材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认知工具,建设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平台,期待信息技术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如何用好政治材料分析 下一篇:对当代传统诗词创作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