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贫富观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时间:2022-04-28 02:41:30

[内容摘要]《论语》包含着十分丰富和富有价值的关于贫富问题的观点和认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地继承孔子贫富观的内涵,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当今的幸福观具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贫富;市场经济;幸福观;启示

贫富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从古至今,贫富问题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论语》中直接谈到富贵贫贱的有22章,其字面无贫富,而所言实为贫富问题或与贫富直接相关的尚有15章。《论语》中包含着极其丰富和宝贵的关于贫富问题的认识,直到今天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一、孔子的贫富观包含丰富内涵

首先,孔子承认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贫贱是大家都厌恶的,而趋富脱贫是人的本性,肯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孔子对财富采取的并不是回避或掩饰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一句自白中说得更加明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他主张积极追求财富,愿意为了获得财富而付出,做好了从事卑微工作的准备。他进一步指出国家也应该积极求富,把经济繁荣和富强看做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他到卫国时,和冉有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其次,虽然孔子对追求财富采取肯定态度,但强调获取财富的手段、途径要符合“道”和“义”。他在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之后,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指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之后,又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进一步指出在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环境公正的条件下,个人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谋取财富;相反,“邦无道”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则是可耻的,一句话就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他反对在利益面前不考虑义,并把义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应当“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并且“以义为质”,凡事都符合时宜,懂得“见利思义”,以义来约制利益。对于满眼只有利益的小人,孔子则提出警告:“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把“道”和“义”一起看做是富贵可求与不可求、财富可取给你不可取的标准。

最后,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追求财富的结果,可以看到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贫穷或富有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人难免会贫困,但在孔子主张追求财富时就表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孔子看来就是不借助外在的物质条件的富有,也是人真正快乐的源泉。相反,如果把财富看得比精神追求还重要,这是他所反对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应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只担心精神上能不能追求“道”,而不担心物质上会不会贫穷。

二、批判地继承孔子的贫富观对当今的启示

1.对当今幸福观的启示

贫与富是客观的生活状态,如何看待快乐与富贵贫践的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幸福观。在理想层面上,孔子是主张追求富贵的,但是他对“道”和“义”的追求要高于财富。孔子并不排斥也没有抹煞“富而乐”,但如果仅仅沉溺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可怕的,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反观我们现代人,过多地把物质和幸福相联,不快乐、不幸福是社会的通病。就富贵贫贱和幸福的关系而言,现代人都有一样的感受:永远不满足。孔子赞美颜回的追求“道”和内心满足的快乐,他认为只有精神富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所以内心富足才可以自足地去思考、去创造,而不用借助物质条件多寡。有了这种能力以后,实际上就在自己的身上有了一个最大的快乐源泉,幸福的最大源泉。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孔子肯定求富,但把“道”和“义”看做是富贵可求与不可求、财富可取与不可取的标准。财富和道义这一对价值范畴在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造假贩假、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违法乱纪、腐败堕落现象更是触目惊心。许多企业见利忘义,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完全忽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我们要建立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对合法的求富给予肯定,但企业和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应遵循社会规范,在谋利的同时应该考虑谋利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做到“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义和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引导市场主体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去谋利,形成新的义利价值观,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新时代的我们,要吸收孔子贫富观中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积极价值的思想,使其为人民的幸福观提供参考,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最终朝着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大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维稳工... 下一篇: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职班级构建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