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4-18 05:20:08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属于世界普适价值。其“有教无类”(不分阶层,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是当代“平权”运动、“教育公平”理论的先驱;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后生可畏”等思想,以及孔子所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态度等,堪称古今通用的“师道”、“学道”。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因此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界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天何言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孔子是借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有时候无言也是一种教育。你看,苍天从来没有说话,但它却厚载万物,承载着四季轮回,谁不说天地的胸怀最宽广呢?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商量的语气。他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反过来想想自己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声色俱厉,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很少跟学生温和地讲道理,所以学生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如果教师采用无声的教育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要求学生不要乱扔纸屑,我们弯腰拣起学生扔的废纸,此处无声相信比有声更能教育学生。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学生们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的意思。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我们在教育界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是很多人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很多人都说孔子做到了“有教无类”,因为大家认为孔子的弟子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行业,但我对此略有异议。我的理解,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作为教师的人拥有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待自己的学生能够做到平等,尊重他们的需求和特长,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弟子,不会有所偏颇。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每一位孔子弟子的时候,不仅看到他们出色的才能,从而觉得孔子也会拥有这些技艺,更重要的是,孔子尊重每一位弟子的需求和特长,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孔子是怎样做到的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里就说出了一定的原由。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在提倡发掘每一个人的特长,但我们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所以”、“所由”、“所安”?并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孔子的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教育界的人士学习。

四、“立志有恒”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五、“教之”与“富之”

某著名作家在一所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有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当作家?他说:“首先养活你的家,再说当作家。”他认真地看着大家,眼神里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深切的关爱:“《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来到卫国,见卫国人很多,就说庶矣哉,意思是卫国人多啊。旁边有人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意思是人多,怎么办呢?――问题来了,有人,人多了,怎么办?我们该做点什么呢?你们认为孔子会怎么说?”

“教之――”大家很自信,大教育家嘛。

作家微笑着摇摇头:“子曰:富之。――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你们以为有了人就要教育,却不知道在教育之前,首先要让人富起来。旁人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人们富足以后,又该如何’”

“教之。”大家会心一笑。

“对,人富足了才有条件接受教育。吃不好穿不暖的时候,教育是句空话,况且对衣食无安的人大谈教育,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厚道。孔子不愧是教育大家,他这‘不富不教’的意义很深远!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才会去考虑安全、爱与被爱的需要,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一篇:浅析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四部和声听觉分析教学探究